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内心情感复杂。

一方面,这无疑是对春节这一古老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的高度国际认可;另一方面,却也不得不面对国内年味日益淡薄的现实。

春节,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节日,是对游子归乡的召唤,是阖家团圆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记忆中的春节,充满了年的味道。

一进入腊月,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人忙着扫尘、贴春联、挂年画、备年货,孩子们在新衣与鞭炮声的期待中欢天喜地。

从初一到十五,走亲访友、拜年祈福、逛庙会、看社火等活动,将节日的欢乐氛围推向一波又一波高潮。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记忆,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活仪式,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亲情伦理的尊崇。

可时代飞速发展的洪流,冲走了年味。

在城里,高楼大厦林立,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以往那种一家有喜百家贺、邻里互助筹备年节的热闹场景已难再现。

快节奏的生活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许多人无暇精心筹备春节,转而选择更为便捷简单的方式度过。

商业气息的过度弥漫,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春节的本真,年货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商品,拜年流于形式化的群发信息,庙会也被过度商业化运作而失去了原有的民俗韵味。

甚至多数地区因环保等因素限制了传统的鞭炮燃放,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春节那标志性的喜庆声响与烟火气息。

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春节期间也难现往日的热闹与活力,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因缺乏年轻人的参与而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蛇年春节不到两个月了,央视也在前几天发布了春晚的logo和吉祥物,晚会规格越来越高,但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感觉了。未来,还能吗?

春节申遗成功,是世界对中国春节文化价值的认可,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艺术和情感内涵,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其被载入名录,更应该行动起来,社会应倡导回归春节的文化本质,为年味提供基础保障,在商业活动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让春节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与复兴,让年味重新浓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