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于网络之上时常能见到这般言论:只要魏忠贤不死,大明帝国便不会灭亡,缘由在于只要魏忠贤尚在,便能一直压制东林党,如此大明帝国就不会覆灭。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客观而言,无论魏忠贤生死,大明王朝的灭亡皆为必然之势,这乃无可更改的大局,魏忠贤的重要性实则微乎其微。朱家的大明王朝即便不被闯王李自成所破,也终将被满清所取代,这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大明王朝的消亡,最为关键的缘由有二:其一,崇祯皇帝囊中羞涩;其二,统治集团离心离德,丧失人心。
缺钱的缘故也颇为简单:一则,战事致使钱财耗尽;二则,天灾致使国家税收来源锐减;三则,钱财皆被官僚集团侵吞。这情形恰似当下,收入微薄,支出庞大,有时欲节省开支,可某些固定支出难以削减,继而只得借助信用贷款,利息与每月收支差额相加,窟窿愈发增大,最终面临的结局唯有银行贷款无法偿还,银行拍卖资产,最终资不抵债,宣告破产,且仍欠银行巨额债务。
崇祯皇帝当时所处之境与今无异,内部战乱不止,外部强敌环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入侵。无论对内对外,皆需海量资金支撑,且此需求近乎无底洞,难以填满,而崇祯皇帝手中资金极为有限,在资金匮乏的状况下,这场权力之争,崇祯皇帝必败无疑。即便他是千古一帝,犹如秦始皇再生,亦回天乏术。
明末之时,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巨大的利益分歧,往昔皇帝与大臣的利益应是一致的,尤其在面临内忧外患之际,更应紧密相连。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结果却是官僚集团对朱家王朝的生死存亡全然不以为意。
崇祯皇帝曾要求大明的官僚捐资,以拯救国家于危难,可响应者寥寥无几,崇祯皇帝的老丈人,仅捐了五两银子,还一味哭穷。试想,崇祯皇帝即便勤政至极,满心欲救国于水火,又岂能如愿?
于那些官僚集团之人而言,谁当皇帝或许并无差异,皆不会触动他们的利益与好处,只因新王朝仍需借助他们之力统治百姓,毕竟满清人口稀少。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换个人叩拜罢了,只要自身利益不受影响,便无所谓。
然而身为崇祯皇帝的老丈人,捐五两银子着实过分。他人再好,哪比得上自家女婿为帝,自己好歹也是皇亲国戚,当时的崇祯皇帝该何等伤心!这老头也真是,放着好好的皇亲国戚不当,非得去给他人做奴才。
这就如同有些家族,世代皆为贫苦农民,世代皆落魄不堪,而有些家族却世代处于社会上层,世代富贵荣华。缘由在于某些家族始终将全族视作命运共同体,只要有一人出人头地,他们便举全族之力扶持,而后此人又会凭借自身力量提携族人,如此大家始终同舟共济,相互扶持,共同抵御风险,故而其家族一直昌盛不衰。诸如世界闻名的摩根家族、卡耐基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等等。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大明王朝的官僚们不仅选择漠视,还不停争权夺利,趁机谋取更大的私利。如此王朝,岂有不灭之理?
有人言大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需负主要责任,因其诛杀魏忠贤、袁崇焕等人所致。在吾看来,杀与不杀魏忠贤、袁崇焕,皆无法改变大明王朝灭亡的结局。说他种种不好,实则是后世对他的抹黑,他实则替大明王朝的官僚们背负了最大的黑锅。
崇祯皇帝实乃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只叹他生不逢时,正所谓,时也,运也,命也。他无论所为正确与否,皆无法改变命运为其设定的困局。当然,此文纯属个人之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