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地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居然发霉了。
近日,有博主发文喊话安徽省巢湖市博物馆,“快救救你家藏品呀!”据介绍,博物馆展出的4件象牙制品有3件遍布霉斑,且还在发展中。此外,该馆不少文物的展标文字有错别字和错误表述。12月4日,巢湖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已对3件象牙藏品进行了清理。
文物“长毛”,尽管罕见,但并非绝无仅有。据此前媒体报道,陕西咸阳乾陵博物馆曾被曝出唐陶彩绘胡人俑长满小绒毛,在光线的照射下仿若一只“金丝猴”;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也发生过馆内展品发霉情况。
目前巢湖市博物馆尚未解释象牙制品发霉的缘由,但无论如何,已纳入保护范围的文物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霉斑,显然与博物馆照料不周有关。这样的保护现状,也让人担忧、令人痛惜。
本来,在公众眼中,博物馆不只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地方,更负有保护、传承文化的责任。一件文物出土时可能残破不堪、锈迹斑斑,但到了博物馆,理应有更好的保管、保护条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博节目的爆火,很多人对文博机构格外信赖。此番巢湖博物馆曝出文物发霉的新闻,无疑是一次信任危机。博物馆怎么了?究竟是怎么保管文物的?除了网友看到的这几件,其他文物还好吗?
一般而言,发霉的主因包括湿度过高、通风不良和有机物残留等。前二者不难理解,一旦湿气过重且聚集,特别适合霉菌生长。至于有机物残留,则可能与文物触碰食物残渣、人体汗渍等有关。凡此种种,均让人怀疑,这几件象牙制品此前所处环境不佳,或是遭遇不洁触碰。
而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指向博物馆在文物管理上可能存在不当之处。而防潮、通风、有保护措施的接触等等,都是博物馆日常管理运行的常识,一旦这些常识被击穿,则所谓的保护、保管无疑形同虚设,而发霉等问题也注定不会是孤立事件。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展柜里的文物发霉了,馆方居然后知后觉,等到热心网友发文指出后才开始整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博物馆连基本的巡馆制度也存在缺失,没有人去看看文物的情况,没有人想起来去看看文物的情况。
目前馆方回应称霉斑已清理,但如果只是为了回应舆论,先把可以看见的霉斑清除,不过是一种应急之举。实际上,如此大范围的霉变,对文物造成的侵蚀是不可逆的。也因此,当地还应举一反三,尽快对博物馆的馆藏、设施和相关制度进行一轮整体筛查。其他文物安好否?展柜密封、恒温恒湿装置完好否?各项巡查养护制度落实了吗?
近年来,社会上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也成为公众打卡的优选地。这也提醒有关各方,博物馆不光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硬件,更要有让人放心的软件,要真正成为能够呵护文物的“阳光雨露”。
让文物的保护传承环境更好一些,让公众对博物馆的信任更多一些,是文博机构的责任和使命。文物发霉了,别让责任也“长毛”。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