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琼瑶于12月4日自杀离世的消息传开时,我心头一惊,恍惚间感觉一个时代被她带走了。
在我的认知中,琼瑶是稀有的带着民国风的跨代活标本。无论是作品风貌还是人格气质,她都与林徽因、萧红、张爱玲、三毛等女性文人一脉相承。
自此,一个属于琼瑶的“言情时代”,结束了。
(一)
琼瑶之于大陆的影响,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伴随着《庐山恋》的启蒙以及港台剧的兴起流行,经历长期生活贫困与精神压抑的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冲锋号的引领下开始了对物质、文化及情感的多重追索与释放。
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剧集,成为那个年代少男少女们竞相追捧的对象。也可以说,金庸琼瑶的作品深深影响了六、七、八甚至九十年代出生的几代人。
《一帘幽梦》《在水一方》《婉君》《青青河边草》《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等,这些经典的连续剧及其相关歌曲,曾令多少家庭的电视机极具诱惑力,成为市井坊间经久不息的议论话题和汩汩流布的热门旋律。
而在现实中,琼瑶“爱情至上”的作品基调,也很大程度影响着年轻人的婚恋观。爱不一定要以物质为基础,白手起家也敢陪你勇闯天涯;爱就要爱他个轰轰烈烈,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在琼瑶作品的熏陶中,那时的人们还相信爱情,相信海誓山盟与相濡以沫。
然而时移世易,琼瑶及其作品,终究撵不过这迅猛突进的时代。
(二)
伴随着琼瑶的鼎盛时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发生着深刻的裂变。
从当年家庭以争当“万元户”为目标,到国家GDP持续呈现几何级增长;
从当年遍地自行车,到而今各处满大街都是拥堵的汽车;
从当年写信贴邮票寄情书,经历传呼机、大哥大不断迭代,到而今电子产品与网络将传统交流方式完全抛弃。
更主要的,是琼瑶“文青”式的叙事方式及语言,在现实中已不再找得到原有的美感。譬如“小姐”已沦为贬义词;“白头偕老”已事实上不再成为爱情和婚姻追求的高度;婚姻的美好与神圣,也被“闪婚”“裸婚”“试婚”这类新词搅得稀滥。
更取而代之的,是“蜗居”“狗血”“躺平”“韭菜”等大量这类新名词的流行,并且渐渐渗入并深度影响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范式。使我们再回望琼瑶作品中关于人性与爱情的纯真、浪漫或凄美,仿佛那是几个世纪前的童话。
(三)
这是时间长河里的一场变奏,也是一个时代的失落或递进。
但于琼瑶个体,并无实质的妨碍。
诚如她在遗书中所言:我是“火花”,我己尽力燃烧过。我已经“翩然”的去了!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能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能嫉恶如仇,活得轰轰烈烈……”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拥有过了!我“活过”了,不曾辜负此生!
短短这几行字,是琼瑶对自己一生概括的结晶。
存世86岁,著作等身,造就百位明星,一生按自己的方式活得那样精彩,终点按自己的方式走得这样安祥。
不得不说琼瑶实在是个幸福而圆满的人。
她是真的爱世界,爱自己。且都做到了极致。
琼瑶走了,而生活还在继续,时代也要向前。
所以余下的,其实只是我们的失落。
(四)
琼瑶的离世,不免还是让人感伤。因为她代表的那个时代,真的彻底终结了。
作为坐标式人物,她当然会给后世留下点什么。
是对生命理解的通透和选择离世时的清醒、抉绝与洒脱?但我想琼瑶从生到死,都只是属于她自己的孤本,旁人从中可受感染和启发,却不宜单做形而上学的联想或参照。
直白地说,琼瑶之后,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着。
(五)
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并不完全取决于活了多长的岁数。
想起鲁迅先生,役年不过五十五岁。然而他的人生宽度与厚度,几人能及。
不过鲁迅还好,走的突然,未尝太多离别苦痛的折磨煎熬。而琼瑶自主结束此生,并非她的软弱,而是她的“洁癖”使然。
这个洁癖当然包括生理与精神的。而我更愿将其归结为贯穿琼瑶一生的一个“情”字。
文坛内外赋予她最显赫的标签,是“言情作家”。
而她也用抒情方式让自己的人生走向终点。看似很“绝情”,但却无“悲情”。
同时她用深情的笔调,在遗书中告诉世人:年轻的你们,千万不要轻易放弃生命,一时的挫折打击,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练”。
她还说:亲爱的你们,要勇敢,要活出强大的“自我”,不要辜负来世间一趟!这世间,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各种意外的喜怒哀乐!别错过那些属于你的精彩!
留下这些至真至情之语,琼瑶便“翩然”而去了。
这是琼瑶时代落幕的回声,想必会在有人心人心中回荡很久。
鲁迅之后无风骨。
金庸之后无武侠。
琼瑶之后无言情。
但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永远还是得讲个“情”字。
在“金钱至上”价值观统领下,如今反倒出了许多无爱、不婚、弃育族,各种焦虑尚嫌不及,多少人还会虔诚耐心地经营情字。
而琼瑶之后,据说即将步入更加虚拟且令人恐怖的AI时代,斯世的人们如何寻觅和把握世间之爱与人间之情,看来的确是个既古老又全新的课题。
情深深雨濛濛不再,未来到底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