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5年南宋淳熙十二年的那个银装素裹、静谧祥和的大雪节气,苏州古城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轻轻铺展。雪花纷飞,每一片都如同时间的笔触,勾勒出岁月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也悄然铺陈开一段关于60岁的范成大(字至能)与46岁的龚颐正(字养正,号芥隐)的传奇友情。
苏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以其温婉的江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范成大,便是这众多名人中的佼佼者。他出生于苏州昆山官僚家庭,自幼便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
晚年归隐后,范成大主动承担起编纂《吴郡志》的重任,希望为家乡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他的挚友龚颐正,虽非苏州土著,却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归属感,与范成大道志同合,共同致力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雪节气,范成大站在窗前,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心中涌起对龚颐正的深深挂念。他知道,在这严寒之中,龚颐正定需一份温暖与关怀。于是,他挥毫泼墨,吟就《大雪送炭与芥隐》:“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接着,范成大含笑吩咐侍从:“将此诗与炭火一并,送往芥隐处。”
龚颐正正埋首书卷时,意外收到范成大的炭火与诗稿,惊讶之余,心中涌起暖流。他读着诗中范成大雪中送炭却言为应景的反语,感受到那份含蓄深沉的情谊,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赞叹:“至能兄真是体贴入微,这份情谊小弟铭记在心。”
而《大雪送炭与芥隐》这首诗的绝妙之处,正在于此反语的运用,使得后世引申出“雪中送炭”的成语,比喻在困难时给予他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数日后,龚颐正为报范成大的深情厚谊,特意挑选一盆清雅脱俗的水仙,亲赴石湖。水仙之姿,宛如仙子凌波微步,清新脱俗,令人心旷神怡。范成大见水仙,眼前一亮,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望着龚颐正,感激地说:“养正弟,这水仙真为我这石湖居所增添了几分生机。我一定要为你写首诗,以表谢意。”
即刻,范成大写下了《次韵龚养正送水仙花》:“色界香尘付八还,正观不起况邪观。花前犹有诗情在,还作凌波步月看。”这是关于苏州水仙的最早记录。
范成大写完后笑问:“养正弟,你看这首诗如何?”龚颐正接过诗稿,细细品读,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至能兄真是才华横溢,这首诗将水仙花写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看到了那凌波微步的仙子。不过,至能兄,那日你雪中送炭的情景,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不如你再写一首。”
范成大闻言,哈哈一笑:“养正兄真是了解我,那我就再写一首,以纪念我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于是,他又提笔写下《雪中送炭与龚养正》:“谁与幽人暖直身,筠笼冲雪送乌薪。烦君笑领婆欢喜,探借新年五日春。”
龚颐正读完这首诗,感慨万分:“至能兄,你的诗真是字字珠玑,将我们的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你这样的朋友,是小弟的福气。”
这段友情,不仅温暖了范成大与龚颐正的心灵,更为《吴郡志》的编撰工作注入了无尽的动力。这部著作成书于范成大临终前一年的1192年,即绍熙三年。从一位兼具诗人与政治家身份的视角出发,《吴郡志》翻开南宋时苏州的精彩一页。
该志是宋代方志体例定型化的代表作,对后世修志有很大影响。《四库》馆臣称其“征引浩博,而叙述简赅,为地方志之善本。”该志对研究苏州地区历史及其经济、文化发展均有重要价值。
2024年的大雪节气,定于12月6日星期五,农历十一月初六的深夜23点16分47秒。此刻,读范成大的佳作——《大雪送炭与芥隐》、《次韵龚养正送水仙花》、《雪中送炭与龚养正》。重温范成大与龚颐正的友情。
这友情,如同漫天飞舞的雪花,轻盈而纯洁,不带一丝尘埃;又如同那盆清雅的水仙,散发着淡淡的芬芳。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代人珍惜身边的情谊,传承文化的精髓。
大雪节气,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