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明的惊鸿时刻,如何变成当代设计的独立视角?

王小鱼,来自湖南的一位原创珠宝女性设计师,当她的目光被博物院一件叫“皿方罍”的青铜器反复牵引时,她的内心慢慢就浮现出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一件解构主义的“皿方罍”装置,加上一对“皿方罍”原创耳环,三千年重器,双耳间轻垂,让艺术之都罗马回荡起了一种悠远而又当代的中国艺术声响。

王小鱼代言中国设计,给了世界一个答案。

何以中国?

在世界舞台新的角逐时代,这是事关每个中国人的命题。在拿到央视“非遗时尚创物季”的命题之后,来自湖南的原创珠宝设计师王小鱼,更是内心潮涌,寻找答案的过程,“几乎天天都是枕戈待旦的状态”。

没办法,珠宝设计领域的话语权上,中国离世界TOP仍有较远距离,不仅仅是在原料和切割工艺上。

创造力,才是竞争力的最大扼喉之处。

所以,要么我们就看到大量跟随着西方经典珠宝设计脉络的“差不多设计”,鲜有真正动人的中国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别人走了很多年的路,当然最容易。”珠宝设计圈内的资深人士也不得不坦陈。

真正的原创难成主流,有很多掣肘原因。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设计师能否抛开纯粹经济指标的羁绊,真正用足够长的时间去溯源、去再造?

这一次,当王小鱼在当代时空遇上100多年前在湖南出土的青铜国器“皿方罍”时,一种三千年前的气息扑面而来,她意识到,这一次必须要做到。

用作品说话,以时间作答。

皿方罍,商器(公元前1600-前104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桃源民国志》载,该青铜器于1919年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出土,此后,这件通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的“方罍之王”走出了这样一条惊心动魄之路:

1919桃源→1925长沙→上海→巴黎→1930大阪→1950东京→纽约→2001法国→纽约→2014长沙。

2014年,被洽购回国入藏位于长沙市的湖南省博物馆,盖身合一,完罍归湘。

皿方罍的国宝地位和文化价值不用赘述,而被迫“身首分离”、远离故国、“颠沛流离”上百年的故事,更是让王小鱼动容。

于是,一个皿方罍盖,通过丝线穿起的上百片器身碎片,在当代空间被立体重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解构后的碎片,恰恰能让观众发出一种惊叹和揪心感。在罗马,虽然皿方罍“本罍”不在现场,但是罍王作为千年重器本身的冲击力,加上百年流离时光变身碎片、完罍归湘的故事给予观众的震撼,更让展品散发出出一种人性的光辉。

在罗马的国际艺术展上,王小鱼的展位,成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舞台。

文明从未脱离于生活,它只是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时空闪现。

王小鱼此次在欧洲艺术之都罗马的“皿方罍”创作背后,最点睛之笔的其实是让皿方罍“艺术重返生活”的一对耳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件作品,堪称新颖而惊艳:

一件运用了中国技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掐丝珐琅工艺,并以宝石入画的创作手法,加上皿方罍上经典兽眼纹造型,古朴而当代;

另外一件来大胆复原了马王堆汉代大漆的红黑配色,古典雅致中散发着现代气息;

在罗马展出现场,有试戴了珠宝的外国同行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这是一次致敬传统的技术解构,是面朝未来的混搭审美。这样一种融合了中国最经典文化和当代最前沿创作的有生命力的表达,成就了作品独一无二的魅力”。

对于王小鱼本人而言,毫无疑问是一次“划时代的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皿方罍,从字面意思上解读,“方罍”即为方形盛酒器,一个“皿”字,则源自它身上的铭文。青铜器上的铭文,类同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身份证”。

皿方罍的器身内,铸刻有“皿作父己尊彝”,器盖内,则为“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可以解释为:皿而全为他父亲做的祭祀的器具。

因此,皿方罍不是一件完全为艺术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集结了商代最发达青铜技艺的实用主义器物。它的器型格调,它的纹饰风格,它装饰上体现出来的繁复、张扬的艺术风格,无不透露出一种积极进取、欣欣向荣的强势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它让我们在几千年后,依然能够读取、想象我们先辈的“生活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珠宝原创设计师王小鱼,代表中国在罗马给出了一个艺术创作答案的同时,也给了我们热爱珠宝表达个性的当代女性,一次最有“骨子里的中国味”的选择。这种选择,事关“艺术重返当代生活”。

或许,当它轻垂于你的双耳时,你耳畔萦绕的,是三千年之前、中华至高文明的无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