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我国共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中国书法、中国剪纸、针灸、宣纸、京剧、珠算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文化遗产。
一、中国书法(2009年被列入名录)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历史起源于距今八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
直至三国时期,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的依次演进。魏晋南北朝后,书法艺术进入新境界,东晋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中国书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书法需要耐心、细心和恒心,能够培养人的专注力和意志力。书法创作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内心的表达,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中国剪纸(2009年被列入名录)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剪纸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利用金箔、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刻剪等技法制成工艺品,这就是最早的剪纸。
中国各地的剪纸风格各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北方剪纸风格粗犷豪放,南方剪纸风格细腻婉约。剪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针灸(2011年被列入名录)
传说大约在5000年前,古人开始使用锋利的石头或动物骨头刺激身体来缓解疼痛和疾病。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理论逐渐形成,针灸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出现了最早的官方承认的针灸学科,医家们也注重“奇穴”和“配穴”的应用。
1955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针灸学专科学校——北京中医学院,标志着中国针灸学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针灸可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除了治疗疾病,还可用于预防保健。
四、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被列入名录)
宣纸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并在宋、明、清时期得到发展,使纸张的柔韧性和润墨性得到提升,1886年清朝光绪年间,宣纸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南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宣纸质地棉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经久不脆,且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表现出丰富的墨韵变化;变形性小,着墨后不起皱,墨色层次分明;寿命长,能使书画作品保藏千百年而无损,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宣纸体现了中国古代造纸技艺的高超水平。
五、京剧(2010年入选名录)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陆续进入北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逐渐演变出了京剧。
京剧在清末民初,迎来了繁荣时期京剧的唱腔,出现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在20世纪中叶,京剧在全国范围广泛传播,并且走向世界舞台。
京剧剧目丰富多样,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窦娥冤》《打渔杀家》等众多经典之作,这些剧目大多是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它们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被演员们加工、完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珠算(2013年入选名录)
珠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算筹进行计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需求日益增加,算盘的雏形开始出现,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算盘逐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唐宋时期,算盘的结构基本定型。到了元代,算盘已经在商业活动和数学计算中得到普遍使用。
珠算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原理和计算方法,学习珠算也需要长期的练习和耐心,珠算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当地的计算方式和数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的其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还了解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