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收藏着一张1937年的明信片,如今是国家一级文物。这张明信片是开国少将王集成在民国26年在延安写给父亲王钦达的,表达了一个游子对父母双亲的挂念与不舍,也传递了一个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
王集成于1907年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一个农民家庭,是家里的长子。他7岁读私塾,但是没几年就辍学当了造纸工人。
革命浪潮席卷闽西大地后,王集成受到鼓舞,先是担任苏维埃政府山林调查员,后来又加入了工农红军。在他的带动下,四个弟弟先后参加革命工作,成为“一家五红军”的典型红军户。
1930年至1934年间,王集成参加了多次反“围剿”作战,展现出非凡的作战才能。特别是他任红五团党总支书记时,做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很有特色。由于他的努力,在极为艰苦的战争环境下,红五团团结一致,很少出现掉队或开小差的现象,是模范部队之一。
原红五团政委刘忠曾说:“红五团所以成为模范,主要是从党的建设做起,王集成这位党总文书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王集成随部队开始长征。他和战士们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克服重重障碍,经娄山关、金沙江、安顺场、泸定桥、夹金山、大草地、腊子口,最后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在这个过程中,王集成参加了十分著名的“巧夺遵义”之战。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猴场会议,决定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下达了指示:“遵义城内有黔军一个师,听说我们过了乌江天险,军心已经动摇,我们要赶快占领遵义。你们一个营去打黔军一个师,力量悬殊,但敌人是惊弓之鸟,一轰就跑,你们一定要动动脑筋,智取遵义城。”
负责指挥攻城王集成等红军将领研究了很久,终于设计出一套智取方案。
他们从国民党的俘虏中挑选了一个比较老实的军官和十几个穷人家出身的士兵,向他们交代了红军的俘虏政策。同时,我军战士穿上国民党军装,化装成刚在前线被打垮的残兵败将,押着这些被策反的国民党将士直奔遵义,主力部队则紧随其后。
1935年1月6日,天降大雨。入夜以后,这支伪装成“国民党残部”的队伍来到遵义城下,向城楼守敌喊话。敌军盘问了半天,问不出什么破绽,果然上当了,乖乖开了门。
很快,又高又厚的城门缓缓打开了。
大队人马冲进城里一起吹起冲锋号,嘹亮的号声回荡在遵义古城的上空,吓得敌人胆战心惊,不战而败。红军后续部队随即占领遵义。这场战役,也成就了王集成军事生涯的辉煌。
解放战争时期,王集成参加了孟良崮、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王集成任上海防空军政治部主任。“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后,王集成看到华东军区组织部门下发的统计表,要求部队摸底排队上报“打虎”对象情况,发了几句牢骚。
这件事情后来传到了陈毅那里。陈毅在军区团以上干部大会上批评了王集成。
王集成后来向陈毅作了解释。他认为有一个“老虎”就打一个,没有就不打!既不能漏打,也不能错打,不能定指标!
陈毅说:“集成同志,你是对的。我没有做调查研究,偏听偏信。我批评错了,向你认错道歉!”
后来陈毅在干部大会上重提此事,又给王集成道歉,足见其心胸宽广。可惜的是,王集成后来还是在运动中被诬陷为“大老虎”,受到留党察看处分。不过后来组织查明了真相,撤销了这一错误决定,为他彻底平反。
在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上,王集成被授予少将军衔。1983年5月11日,王集成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更是荣耀的一生。
参考资料:《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王集成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