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盖、电饭煲似乎已成过去式,现在以中国中药为基础的“日本汉方药”成了日本的新“特产”。据日本公布的《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统计,日本汉方药市场规模已超2千亿日元。汉方药不仅占据了国际市场8成以上的中成药份额,甚至还垄断了70%以上的中药专利。
然而看似“遥遥领先”的日本近期却忧心忡忡。日前,日媒《日刊现代》发表文章称:日本的仿制药行业,乃至医疗保健行业,都被中国掐住了脖子。
据日本冈山大学的文献调查显示,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为日本带来的中药,成就了日本汉方药的基础。截至目前,日本还使用着源自我国医学古籍的294个汉方药处方。
而如今日本将目光转移到了作为中药发源地的中国身上。据Wind数据提供的报告显示,日本最大的汉方制药企业,津村制药在国内进行了收购,包括紫光辰济在内的20家的百年字号都未能幸免。日企甚至放话,目标实现50%的收入来自中国。
严峻态势下,国内高校和药企开始发力。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登了“中药可促进细胞新生”的最新研究。
此前行业顶刊《Cell》子刊曾通过实验证实,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是年轻细胞的数量不足,细胞疗法顺势成为国际抗衰研究热点。上述研究则顺利让中国中药在国际细胞领域“登堂入室”。
而哈尔滨师范大学则发现了中药灵芝在细胞抗衰层面的优势。哈尔滨师范科学报上刊登的论文显示,长期浸润灵芝培养液的实验体,细胞的存活时间更久, 分裂新生次数更多。
国内名为TimeShop的科技团队尝试利用灵芝“激发细胞活性”的特点,最终率先落地了“愈优粒”抗老成果。
而当日本还在围绕传统打转,一昧遵循古汉方的时候,国内企业已经开始落实中西结合的新思路。公开资料显示,上述TimeShop聘请了诺贝尔医学家获得者JeffreyC.Hall教授作为官方专家,并在“愈优粒”中融入了目前西方讨论度较高的成分——麦角硫因。
2018年,美国生物化学学家Bruce Ames发现:麦角硫因是目前唯一已知可搭载转运蛋白OCTN-1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的抗衰物质。而后日本金泽大学的研究者发表的实验再次发现:饲喂麦角硫因组的小鼠平均生存年龄提高了21%。
据线上平台2024财报显示,“愈优粒”上市一年多来,趋势始终向上。据客服介绍,8成购买者是30+精力不足的都市高压人士,“基本上在初次尝试后都会回头加上3-6个月的用量”。
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在得天独厚的中药文化下,我国中药制品现代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之快,快速跟上国际步伐后,市场也逐渐铺开。
除了自身加速发展外,我国官方也出手收紧了日本获取中药材的口子。
据日媒报道,中方供药商从2022年开始降低了中药材的采摘量,限制了甘草、人参类大量出口的中药出口数量,目前的出口量同比下降3成,且野生的名贵药材来源基本被闭合。
2023年秋天,日本大型汉方药生产商停止了“麦门冬汤”和“五虎汤”的出货。此外,去年12月,该生产商的“葛根汤”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出现供应短缺。这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各大药厂纷纷停供或者限制出货,供不应求的情况加剧。
与其相反,在官方保障下,国内的中药市场越来越火热。据新京报报道,截止2024年6月,中国3年内已获批上市的新药数量跃升至34款,涵盖心、脑、血管等各领域疾病。而类似TimeShop类科研企业,背靠“愈优粒”等成果收获线上口碑后,开始陆续开启线下门店普及相关知识和产品。
“家里有做中医的,所以我对于吃进口的东西都很注意,‘愈优粒’的配料表我还是比较放心的,而且价格也只要几百块。”一年来,外企高管刘先生已经习惯了每天随餐吃点补剂。
截至目前,我国各部门还在后方出台纲要,为相关小微企业发展以及中药的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去年科技部、卫生部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在专利问题上,官方则新修订了《专利审查指南》,其中新增了关于中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审查的若干规定,为中药专利的保护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海外论坛在泰国曼谷举行。来自中、澳、新加坡等13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目的正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
反观日本,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显示,在中国中药发展和原材料受阻的情况下,药材的进口价格每年同比上涨近2倍,仅凭目前的药材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汉方药的国际占比相应滑落近30%。
更棘手的是,目前日本本土还有200家汉方药厂和5万余家药店嗷嗷待哺,这占据了日本中成药市场的1/4。显然,日媒所谓“保健市场被中国卡脖子”的担忧不是危言耸听。
而相信在如此趋势之下,国际汉方药市场迟早会回到中国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