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猪渐少之惑:缘由几何?
又到年底了,特别是在进入到农历十一月份后,农村办酒席的就多了。在我的家乡这边,以前到了这个时节,很多家庭都会杀猪过年,有时候一天好几户人家杀猪。
不仅如此,有些人家如果办酒席的话,也会杀猪。毕竟酒席的肉用量比较多,去购买不划算,自家养有猪的话,就会为了节省一点而选择杀自家的猪。
可是现在村里,不仅见不到人家杀年猪了,就算是办酒席的人家,也都是去养殖场买猪回来杀了。原因就是村里如今已经没人养猪了。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家户户的猪栏里都有几头白白胖胖的大肥猪,也是村里一道独特“风景线”。
那时,养猪几乎是农村家庭的“标配”,孩子们放学后忙着扯猪草,大人们精心调配猪食,满心盼着小猪长成肥猪,卖个好价钱。可时过境迁,如今农村养猪的人家越来越少,为何农民也不养猪了呢?
首当其冲的便是收益问题。
过去,养猪堪称农村家庭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小猪崽进价低廉,百来块就能牵回家,养大出栏,价格动辄上千,利润相当可观。一家人辛苦数月,卖猪所得能置办不少年货,或是补贴孩子学费,实打实的一笔重要收入。
然而当下,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小猪身价水涨船高,购入一头就得好几百;反观猪肉价格,却如陷入泥沼,波动频繁还常常低迷不振。
忙活几个月,刨去饲料、兽药成本,养殖户到手的利润微薄得可怜,甚至一不小心还得亏本,“养猪致富”的美梦难再续,农民们的积极性自然被消磨殆尽。
其次,是会养猪的人老了,而年轻人又不在村里了,导致人才的断层,亦是农村养猪业式微的关键因素。
养猪绝非易事,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劳。清晨天未亮就得起身准备猪食,一天好几顿不能含糊;猪栏要定期清扫,稍有懈怠,异味熏天、病菌滋生;更揪心的是猪生病,养殖户得化身“兽医”,日夜照看。
这般又苦、又累、又脏的活儿,老一辈农村人习以为常,他们经验丰富,能凭眼力、手感察觉猪的异样。
可如今,年轻人大多奔赴城市,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寻找机遇,对养猪这类农活兴趣缺乏,更别提掌握养猪门道。老一辈逐渐年迈力衰,无人接过养猪“接力棒”,村里的猪栏愈发冷清。
再次,环保政策的收紧,给农村散养户设下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关卡。过去,农村养猪几乎毫无限制,随心随性,猪养得多还被视作勤劳标志。
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大步向前,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养猪产生的污水、粪便若未经妥善处理,会污染土壤、水源,破坏乡村生态环境。
如今,养猪不再是私事,合规养殖得办理繁杂证件,接受环保部门监管,甚至还要缴纳环保税。
对本就利润微薄的农户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繁琐程序、额外成本,让他们望而却步,权衡之下,不如去城里打份工,买现成猪肉省心省力。
农村养猪户数锐减,是市场、人力、政策多方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向。
虽说散养户减少,但规模化、现代化的养猪场正蓬勃兴起,它们契合环保与市场需求,填补供应缺口。
至于农村还能不能养猪,答案是肯定的,只要紧跟政策、掌握技术、算好成本收益账,养猪之路仍有可为,只是往昔那种家家户户散养的盛景,大概率难以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