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的新闻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在这场伟大的治沙事业中,有很多默默无闻却功不可没的英雄,世界著名治沙专家刘铭庭前辈就是其中的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拍摄并制作的《我到新疆去》纪录片中,就记录了这位英雄的故事。

1957年,怀揣着改变新疆面貌的理想,刘铭庭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这片"死亡之海"。

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他扎根大漠,与流沙搏斗,研究固沙植物,苦思用它为沙区百姓致富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铭庭的治沙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在一次考察中,他发现了优良的固沙植物“塔克拉玛干柽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柳。

这一发现,开启了他毕生的治沙事业。此后数十年,他先后发现了5个柽柳新种,成为“中国柽柳家庭”1/4种数的发现人和定名人。

但新种的发现只是开始,如何将红柳更好地应用到荒漠化治理中才是关键。于是,刘铭庭投身到对红柳的引种、育苗、造林和综合开发的长期艰苦试验和研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红柳的育苗技术有了显著提高,红柳苗株的数量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创造了当时新的世界纪录。

1982年,面对塔克拉玛干南缘策勒县“流沙围城”的危机,刘铭庭临危受命,立下“军令状”,承诺在5年内治理流沙6万亩。

他采用生物防沙和工程防沙相结合的技术,仅用3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任务,使绿洲面积有所增加,流沙前锋得以后退。这一壮举,开辟了历史上第一次人进沙退的新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刘铭庭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只有生态效益还不够,沙区群众的生活也需要改善。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红柳资源,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实现了世界首次名贵药材肉苁蓉(大芸)的人工繁殖。这一突破性的成果,让许多沙区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5年,刘铭庭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岗位上退休。然而,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身于治沙事业。

他携家带口扎根和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前沿带领群众育苗造林、防沙治沙、种植大芸。如今,已是耄耋之年、身患多种疾病的刘铭庭,一年中仍有大半时间待在南疆沙区,继续为沙区群众提供种植大芸的技术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铭庭的一生,是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伴的一生,也是与“我到新疆去”这一伟大主题相伴的一生。

64年前,他怀着改变新疆面貌的理想来到这里;64年后,他依然在为这片土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扎根边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

塔克拉玛干的沙海茫茫,刘铭庭的精神永存。

他的事迹,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投身到建设祖国边疆的伟大事业中去。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治沙英雄致敬,向所有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建设者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