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经典著作。这些典籍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涵盖经史子集各类文献,比如《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左传》《晏子春秋》等史学典籍,《齐民要术》《考工记》等科技文献,《聊斋志异》《水浒传》等文学艺术作品,流传至今仍熠熠生辉。
在典籍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儒家思想诞生于齐鲁大地,孔子、孟子及他们的弟子在这片土地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论语》《孟子》并列四书,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构建起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秩序。元末明初,施耐庵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背景创作《水浒传》,书中描写的诸多故事、人物都与山东有着密切的联系。书中人物各有特色,展现的反抗精神和忠义思想广泛传播,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清朝时,山东人蒲松龄写成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小说通过奇幻故事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善恶,不断影响着后世文学创作者。
在典籍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军事、手工业、农业、艺术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写作的《孙子兵法》以简洁深刻的语言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与智慧的典籍。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介绍了木工、金工、皮革工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规范。北魏时,山东人贾思勰写作农书《齐民要术》,系统总结农牧业生产经验,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宋朝时,山东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写作《金石录》,收录考证大量金石拓本,为后世金石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范例和借鉴。
在典籍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彩的中国。在齐鲁大地,不仅有着各领域的专著典籍,也产生了诸多综合性著作,这些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较为全面地展现当时社会全貌。比如,春秋时期,编年体史书《左传》详细记载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行,极具史学、文学价值。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以晏子为中心人物,用简洁生动的故事展现晏子的智慧品德,以及当时齐国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先秦学术著作《管子》内容汇集了道、法、儒等百家之学,提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著名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些山东典籍里,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这些典籍跨越时空,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先人的智慧结晶,将古代山东的文化魅力与中国整体的文化脉络紧密相连。
如今,这些典籍有的留存至今,有的散佚在各处甚至失传,如何保护好典籍成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山东逐步形成了管理、普查、修复、展示、培训、研究、利用“七位一体”古籍保护工作模式。同时,实施“山东文脉”工程,出版发行《儒典》,启动编撰6000多种、13亿字的大型文献《齐鲁文库》;2023年9月,《齐鲁文库》首批成果170册亮相尼山讲堂。在保护传承创新中,新时代“文化泰山”正在立起。
(大众新闻记者 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