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庆伟正在讲授掐丝牡丹技艺要点
学生正在创作掐丝牡丹
彭庆伟与学生展示掐丝牡丹作品
学生展示掐丝牡丹作品
学生制作的掐丝牡丹台桌
学生们制作的手机壳、首饰、镇尺等掐丝牡丹作品
左手拿铝丝,右手拿镊子,照着描完的图案,用金铝丝一弯一绕,注意剪刀的落口……近日,在掐丝牡丹课堂上,彭庆伟正在给学生示范掐丝技法。
掐丝画又名景泰蓝工艺画,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将宫廷御用的珐琅技术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由金丝和彩釉制作而成。掐丝画作为菏泽市第一实验小学长江路校区的一门特色选修课,自2020年开设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仅学生独立制作完成的作品就达2000余幅。
“除了绘稿、掐丝,要完成一幅精美的掐丝牡丹画,还需要经过填沙、上胶、淋膜等工序才算完成。其中,绘稿、掐丝和填沙是最重要的环节。”彭庆伟介绍,学生制作一幅作品需要8至10个课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认识到牡丹之美,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于掐丝牡丹工艺制作程序相对复杂,彭庆伟在进行特色教学时,适当改良了创作工艺,学生可以通过临摹拷贝再创作的方式得到画稿,降低了画的难度,保留了原有的掐丝粘丝、上彩砂等步骤。
“我用掐丝工艺制作了家乡的牡丹花,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而且它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耐心,对我的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我非常喜欢这门课程。”五年级三班学生徐敬茹告诉记者,家乡的牡丹文化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餐桌上的盘子、手机壳、书签都可以是创作材料。
和徐敬茹一样,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发现,“非遗进校园”带来的远不止是技艺和兴趣,而是更深感悟的生活哲学和文化自信,很多孩子借此有了闪闪发光的时刻。
“通过开设牡丹技艺类课程,我们发现了不少学生极富创造力,也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们带来的积极影响。”菏泽市第一实验小学长江路校区执行校长赵晨光表示,接下来,学校将从多个维度入手,通过建构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推介教育宣传等方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未来,牡丹文化的传承、创新、创造必能由孩子们来实现。
菏泽日报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