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军队大规模侵略,中华大地满是创伤。

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些叛国投敌的伪军对我们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成为我军的重要打击目标。

我军始终重视争取伪军“反正”,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灵活调整策略。

因此,1940年1月19日,新四军在湖北中部发动了首支“反正”伪军——郭仁泰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郭仁泰在加入新四军后竟然背叛了,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然而在抗战胜利之后,郭仁泰再次遇到了以前的上司李先念,激动地喊道:司令,我有事情要举报。

这次他又要举报什么呢?

江湖大哥举抗日义旗

在1939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在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五省交界的地区,创建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

这个根据地“南接长江,北靠淮河,东面皖西,西面秦蜀”,战略位置极为关键。

在同年的1月,李先念接到指示前往根据地,紧接着“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便成立了。

豫鄂独立游击队始终带领根据地的群众抵抗外敌入侵。

为了增强实力,组织决定推动伪军郭仁泰部进行“反正”。由于多重因素,这次行动成功的几率相当大。

提到伪鄂西保安副司令郭仁泰,他与新四军之间有着颇为深厚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击队的主要力量部分来源于“应抗”(应城抗日游击队),而郭仁泰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名成员。

那么他为何会投身于伪军呢?这个组织又为何会给予这位叛徒一个机会呢?

这一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郭仁泰的背景。

在民国初期,郭仁泰诞生于湖北应城仙桃的一家杨姓家庭。

郭仁泰小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年老的奶奶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两人每天外出乞讨,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不久后,厄运再次降临,郭仁泰在一次外出时失去了奶奶,她因饥饿而去世,郭仁泰也因此彻底成为了孤儿。

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贩子将他卖给了郭家,郭家于是给他取名为郭仁泰。

然而,这并未标志着他不幸童年的结束。

在他12岁的时候,郭仁泰就开始拖着装有200斤石膏的车子去膏洞。

郭仁泰将绳子绑在腰间,微微弯腰一点点地拉着沉重的拖车向前移动。

一段几十丈的距离,从早到晚,郭仁泰的膝盖常常磨破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郭仁泰在成年后依然保持着开朗的性格。

郭仁泰喜欢与人打成一片,因此逐渐交到了许多“兄弟”朋友。

某天,郭仁泰照常在膏洞工作,突然发生了意外,膏洞水涌进来了。

井底有三百多人,惊恐得无从反应。井上的人互相对视,都无计可施。

就在此刻,郭仁泰毫不犹豫地跳入井中。他一入井,立刻让周围的人找到了方向感。

郭仁泰面不改色,指示大家分头去做:一部分人负责堵水,其他人则依次下井。

首先是老人和孩子们被送上去,随后是年轻人。等到所有人都安全离开后,郭仁泰才最后一个走出。

经过这次井下逃生,郭仁泰逐渐成为了江湖中的风云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不久之后,他便投身于当地著名的洪帮组织,瞬间郭仁泰在江湖中混得如鱼得水。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陶铸接到指示,前往应城组织武装力量。

陶铸经过仔细观察,认为郭仁泰是一个可以争取的人选。

局势日益紧张,应城县长担心洪帮会被日本人利用,因此下令进行取缔。同时,还逮捕了一些洪帮成员,其中包括郭仁泰。

郭仁泰被囚禁,意识到自己很可能无法逃脱这场厄运。

陶铸得知这一情况后,意识到争取机会的时刻到了,便安排人手将郭仁泰从监狱中保释出来。

郭仁泰在“行走江湖”时,始终看重情义,对救命恩人陶铸心存感激。

不久之后,应城被敌军攻陷,郭仁泰和他的兄弟们在收集到枪支与弹药后,撤离到城外,自行组建了一支抗日游击队。

陶铸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将一封亲笔信送到郭仁泰那里,邀请他前往京山会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后,原鄂豫纵队的政治委员陶铸(左二)

恩公的邀请怎能不应允,郭仁泰收到信后,立刻前往京山。

在那个地方,组织将郭仁泰的队伍与其他几支力量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应抗”。大家达成共识,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应城的侵略者。

1939年初,郭仁泰的部队经过扩编,成为了第一支队,人数超过了一千。

然而,郭仁泰和他的兄弟们并不属于正规军,战斗经验也相对欠缺。因此,这支“第一支队”成立不久便遭遇了败绩,接连溃败,最终面临解散的危险。

察觉到局势不妙,郭仁泰带着剩下的兄弟们退出了“应抗”。

敌人不断逼近,郭仁泰决定投敌,成为伪鄂西保安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