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前,张学良的老师、密友郭松龄,打着“拥戴张学良”、“父让子继”的旗号,通电倒张,发动兵变,轰动了全国。1991年,张学良先生在美国忆谈东北军二三事时,又提及“郭松龄事变”,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郭松龄,1885年生,辽宁沈阳人,字茂辰。早年在北京陆军大学毕业,曾去广东参加革命,后回到东北,在讲武堂任教官。张学良做学生的时候,对这位老师十分敬重,竭力向其父张作霖推荐。由于张学良的鼎力相助,郭松龄在奉军中先后担任团长、旅长、师长及军长等职,仕途上平步青云,一帆风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松龄

郭松龄教官出身,带兵、练兵都有一套。由他训练出来的部队纪律好,有战斗力。他不仅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而且善于用兵,激战时又往往身先士卒,因而受到士兵的尊敬,尤其得到张学良的赏识。张学良认为,郭松龄在作战训练方面是个难得的人才,因而对郭非常信赖,并视为知己和良师。张学良说:“茂辰可以说是我的先生,他在讲武堂教过我,我们两个是亦师亦友。”

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战败退回关外,张作霖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对奉军进行整顿。此时,张学良任第二旅旅长,郭松龄任第六旅旅长,两个旅联合办公,对外称“二六旅”。这两个旅是郭松龄一手训练起来的,是奉军的精锐部队。张学良经常对部下说:“我就是郭茂辰,郭茂辰就是我。”60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说:“我父亲常骂我:‘你对郭茂辰除了老婆不给他睡以外,什么都可以给他。’”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张学良平时不大过问部队的事情,而郭松龄也就大权独揽,代他处理一切。那时,张学良在军事上几乎离不开郭松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

张作霖的奉系内部分为土、洋两派。保定讲武堂毕业的李景林、陆军大学毕业的郭松龄等属于土派,留学日本、从士官学校毕业的杨宇霆、姜登选、韩春麟等属于洋派。土、洋两派矛盾很深,大有水火不容之势。张学良与杨宇霆、郭松龄都是结盟兄弟,与两派的关系都不错。郭松龄虽然有少帅张学良撑腰,但有时也会遭到杨宇霆等人的“暗算”。郭、杨两人之不和,是日后郭松龄发动事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这时,张学良任第三军军长兼第四师师长,郭松龄任副军长兼第六师师长。郭曾与直系冯玉祥订立密约,冯回师北京倒曹(锟),郭回师沈阳倒张(作霖)。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很快结束,郭松龄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因而回师沈阳的计划未能实现。

冯玉祥如期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把直系贿选总统曹锟赶下台,控制了北京政府。直系另一首领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乘军舰浮海南逃。奉军趁机进关占领了不少地盘,但与其他军阀的矛盾转而激化。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在杭州以皖、赣、苏、闽、浙五省联军总司令名义通电反奉,浙奉战争爆发。10月25日,吴佩孚在汉口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并通电反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宇霆

浙奉战争期间,张作霖派李景林和张宗昌两人对付孙传芳,派张学良、郭松龄驻防京榆一带对付冯玉祥。11月18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军在保定发生冲突,张作霖准备下令攻打冯军。郭松龄对张学良说:“关外一片沃野,可以经营开发,不宜在关内争夺地盘,以致引起战争。”他又说:“一切引起战争的坏主意都是杨宇霆想出来的,‘上将军’(张作霖)就爱听他们的话,吃了苦头还不觉悟。”并希望张学良向老帅转达他的意见。

这时,郭松龄认为起事的准备工作已差不多了,时机也已成熟。11月20日,郭与冯再次订立密约,郭松龄由正面榆关(今山海关)回师驱张,冯玉祥派兵进攻热河作为声援。同时,郭又拉守卫天津的李景林加入这个同盟。

郭松龄倒张的事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张学良。张学良后来回忆说:“其实茂辰要反的事,我老早就知道,我跟他那么亲,我怎么会不知道。”张学良在事变前曾与郭松龄单独谈话,郭向张谈及“上将军”脑筋陈旧,恐已无可挽救,因此建议“父让子继”,由张学良接任镇威总司令,改造东北政局,他愿竭诚予以拥护。然而,张学良反对,他劝郭松龄“不要做糊涂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作霖和子女

郭松龄察觉到他的活动可能已被张氏父子识破,即于11月22日在滦州(今滦县)起事,发出通电,要张作霖下野,把政权交给张学良。张作霖得知大吃一惊,大发脾气地对周围人说:“我平时哪点亏负你们,却随了郭鬼子!”接着,他指着张学良大骂:“小六子(张学良的乳名)!都是你交的好朋友!”怒气冲冲的张作霖,几乎要掏枪打死张学良。

郭松龄这种“反父不反子”的做法事出有因,一则由于他和张学良有较深的交情,二则利用张学良的名义起兵,可以减少奉军内部的抵抗。

当天,郭松龄扣押了不愿随他起事的4名师长及旅以下30多名军官,乘专列路经滦州的奉军第一军军长姜登选,也被郭派人接到司令部予以看管。

驻扎在昌黎的奉军航空司令部的飞鹰、飞龙航空队,听说深州郭松龄有变,即由航空司令部参谋长冯庸驾机飞往深州探询,冯庸回昌黎后即令能飞的飞机立即飞回锦州,有故障的飞机赶紧装上火车运回锦州。30多架飞机,陆续在锦州东大营操场降落。当时风大天冷,降落场地条件很差,不少飞机在降落时损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倒戈将军冯玉祥

第二天,张学良经过锦州,冯庸将飞鹰、飞龙两队的情况向张学良作了报告,他担心受损的飞机被郭军占去,建议将这些飞机焚毁。张学良派人交给冯庸一个便条:“飞机是东三省民脂民膏,留着吧,不必焚毁”。驻扎在军粮城奉军航空司令部飞虎队的飞机,来不及飞走,一半归了郭军,由赵延绪指挥;一半归了直军,由万咸章、马振昌指挥。

这时,冯玉祥的国民军出兵喜峰口直趋热河以声援郭军。同时,冯玉祥还去电劝张作霖下野。

11月25日,郭松龄率部5万余人由深州向榆关进发。第二天,张学良接到张作霖要他尽快想法收抚郭军的命令。张学良在秦皇岛电召郭松龄前去面谈,郭未应召,仅回一信说:“龄一身所有,皆公之赐,拼得此身,以效忠于公为职志。现分途前进,清君侧而除宵小,另造三省新局面。成则公之事业,败则龄之结局。”当天,郭松龄将姜登选处决,被扣的4名师长及其他军官都押解天津,交李景林看管,显示了郭松龄倒张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郭松龄所发命令都与张学良联合署名,因而他的部队很少受到沿途奉军的抵抗,进展迅速。11月27日占领榆关,29日占领绥中。30日郭松龄将其部改称东北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当天,张作霖发表讨郭宣言,并悬赏80万元捉拿郭松龄。同时,将郭的父母扣押作为人质。

12月3日,郭军与张作相部在兴城展开了一场激战,张作相抵挡不住郭军的攻势,退往锦州。郭军节节胜利,向沈阳逼近,引起张作霖极大恐慌。情急之中,张向郭表示,愿意和平交出政权。郭则表示,张下台后可聘为高等顾问,并让张学良出国留学,待学成归来后,将政权交给他。

其实,这是张作霖的缓兵之计,他借机调兵遣将,派张学良在兴隆店设立前进指挥所,在辽河左岸建立了最后一道防线。这时,日本政府派关东军司令白川到达沈阳,利用东北内讧机会,向张作霖提出关东租借地租期、南满铁路管理权延长90年、日本在满蒙享有种种特权等苛刻条件。日本政府本来在张、郭两人之间未定取舍,由于郭将其部改称国民军与冯玉祥一致,而张作霖又满口答应了日方的条件,因而日本政府决定维持张作霖政权,并予以必要的“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

李景林暗中支持郭松龄,张作霖便将李在沈阳的母亲和妻子扣留起来,并派人做李的工作。随后,李将郭松龄交他看管的师、旅长全部释放。李景林态度的突然变化,对郭军士气影响很大。

12月9日,日本驻屯军第十师团司令部由辽阳移往沈阳。由于日军的支持及李景林态度的突然变化,张作霖便收回了和平交权的声明。

12月12日,张作相率吉林军回到沈阳。第二天吴俊生率黑龙江骑兵抵达沈阳。日军加派一个混成旅到沈阳代张守城,使张的卫队能开赴前线作战。于是张作霖自任讨郭军总司令,委杨宇霆为参谋长,张学良为中央军司令率第一军,张作相为右翼军司令率第二军,吴俊生为左翼军司令率第三军,向郭军进攻。

12月12日,郭军占领白旗堡和营口郊区,但日军突然宣布营口为中立区,郭军不得进入市内,不得沿辽河作战,也不得进入南满铁路附属地10公里以内。南满铁路拒绝为郭松龄运送部队,第二天,郭军准备由营口河北站渡河,又遭日军阻止,只得退往田庄台。而日军却为张作霖从吉林、黑龙江运兵提供了种种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作霖检阅部队

12月14日,郭军由白旗堡进攻新民,由于天气寒冷,双方时打时停。20日,郭军占领新民,与张军沿巨流河对峙。这时,张军援军陆续赶到,航空司令部飞鹰队每日从巨流河东岸起飞,到郭军阵地侦察并投撒传单。郭军后勤供应困难,不少士兵因缺乏御寒棉衣而被冻死,有些部队看了传单集体投归张学良。郭军的全胜之势迅速转化为瓦解之局。

12月23日,张军左翼黑龙江骑兵穆春师5000多人,绕过新民,向白旗堡郭松龄司令部发起突然袭击。同时,张军飞机在新民地区上空投弹,引起大火,郭军一片混乱,四散溃逃。24日,张作霖的左翼军司令吴俊生率骑兵赶到新民。郭松龄见大势已去,逃到日本驻沈阳领事馆新民分馆,请求收容,但遭日方拒绝。郭只好同秘书长林长民及眷属等另寻生路。林在途中被流弹打死。郭找到一辆手推车,叫其妻削发换装坐在车上,他自己也化装成农民推车而行。在老达房附近碰上黑龙江骑兵营营长王永清带兵搜查,郭急忙弃车藏在一农民地窖内,但被王永清搜捕擒获。

张作霖得知此讯,即电令将郭解往沈阳审判,但又担心郭松龄途中逃走,便改下命令,将郭夫妇就地处决。当天,郭军参谋长邹作华率余部向张作霖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松龄被张作霖枪毙

郭松龄从起事到失败,前后仅一个月。郭松龄从一个普通教官升至军长,张氏父子对他来说是恩重如山,为什么他还要谋反呢?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上面谈到的奉系内部分为土洋两派,土派以郭松龄为代表,洋派以杨宇霆为代表。两派互相瞧不起,互相指责,矛盾越来越深。杨宇霆曾任张作霖的东三省巡阅使总参议、奉军参谋长,被视为张作霖的左右手。张作霖时代,杨宇霆曾叱咤风云,煊赫一时。郭松龄因不满于杨宇霆的政客作风,而与杨积怨甚深。郭率兵起事,其中一条就是要打倒杨宇霆,解除他的一切职务。郭松龄起事的当天,杨宇霆就逃到大连去了。

第二,老帅张作霖在论功行赏方面有欠公允。由于洋派善于附和老帅,因而深得张作霖的偏爱;土派因出言直爽,老帅听了常常不快。所以,在奉系内部有“上将军重洋轻土”之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郭松龄在榆关九门口争夺战中,战功卓著,战事结束后,本应得到热河省都统职位,但由于杨宇霆在张作霖面前说了郭几句坏话,这件事便告吹了。郭想谋其他职位,也未能如愿。相反,杨宇霆和姜登选却各得一省地盘,二人神气十足,使郭忿忿不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松龄兵变失败,被演义成历史小说

第三,1924年郭松龄去日本参观军事演习时,日本陆军省曾向他暗示,如果他有意在东北发展自己的势力,日方愿意给予支持。日本是想培植一个更适合其需要的代理人,以取代张作霖。郭松龄对这个诱惑不能无动于衷。但在郭松龄事变中,日本军方却权衡利弊,舍郭取张。

第四,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回师北京倒曹成功,控制了北京政府。这件事使郭松龄受到极大鼓舞。冯玉祥多次与郭松龄订立密约,支持郭倒张,使郭松龄最后定下了倒张的决心。冯玉祥倒曹成功,促成了郭松龄将倒张的决心变为行动。

上述四条,前两条可以说是内因,后两条可以说是外因。

张学良说郭松龄事变使他很难过,学到一个很大的教训。当初他早就知道郭有叛意,但他不愿意采取行动,原因是担心有人会说他太狠,连郭茂辰这么亲的人都容不下,将来谁敢跟他。张学良说:“郭起事时间虽不长,但所造成东北军民生命财产的惨重损失,都是我一念之私,顾及自己名声所造成,若早些采取行动,战祸自然可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