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人常说:四十望财,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指的就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计划和安排。

换言之,就是人生处在不同的时期,需要做符合这个时期的事情。

这也让小编想起了另外一句话,也就是老祖宗流传下来饱含深意的俗语:“六十不上坟,七十不过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话又是什么意思,60岁以后就不能去上坟了吗?还有70岁后就不能过寿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看看说的有没有道理。

先来说说上半句“六十不上坟”,它的字面意思确实通俗易懂,也是大家所理解的那样,说的是人到了60岁以后,就尽量不要去上坟了,这也是给老年人的一个建议。

在小编的家乡这边,确实也是如此,一般老人到了60岁以后,上坟都是子女的事情了。老人都是在家里,只有子女不在家了,或者是老人自己特别想去上坟,才会让他们去。那为什么到了60岁就不能去上坟了呢?

在古代社会,六十岁已步入花甲之年,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行动不再矫健,精力也大不如前。

上坟往往需要前往郊外或山区的墓地,路途可能崎岖难行,对于年迈之人而言,长途跋涉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容易因体力不支而发生意外。毕竟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机能也不如从前了。

且墓地多位于较为偏僻、阴森之地,环境氛围容易给人带来心理压力,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因情绪波动较大而影响身心健康。万一老人情绪一激动,血压上来了,在野外发生什么意外,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这也会让家人很担心的。

再者,从传统观念来看,上坟是家族传承之事,六十岁的老人已见证家族繁衍,此时应是将这些家族事务逐渐交接给年轻一代,让家族传统得以延续,年轻人上坟祭祀祖先,也是在培养他们对家族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使家族文化代代相传。

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确实到了60岁以后,能不上坟,还是尽量不要去了。

再来看看后半句“七十不过寿”,说的是人到了70岁以后,就不要给老人过寿了,而这背后的考量亦颇为深刻。

古话说得好:人生七十古稀,说的就是在古代,70岁是很长寿的年纪了,在当时那样缺医少药,医疗条件也差的时代,老人能活到这个年纪实属不易。

古人认为,到了如此高龄,生命已进入一个极为微妙的阶段,应保持低调、内敛,不宜大张旗鼓地操办寿宴。像很多的老人现在还是这样想的,越是年纪大了,他们就越不想过寿。

而这也是有一些道理的。一方面,过于隆重的寿宴可能会让老人过于劳累,从筹备到参与整个过程,身体和精神都需承受较大压力,这对于本就脆弱的身体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甚至可能在寿宴后引发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观念里,“满招损,谦受益”,低调行事更符合为人处世之道。大肆庆祝生日可能会被视为对命运的一种“炫耀”,易引起天地神灵的不满,这种观念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反映出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此外,不过分宣扬寿辰,也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攀比和麻烦,让老人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安享晚年。何况为老人过寿,不仅十分的麻烦,各方面的花费也不少,许多的老人认为也没有这个必要了。与其这样,不如把这些钱留着给子孙后代。

这句俗语虽产生于古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但其中蕴含的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尊重,以及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识,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于家有老人的家庭来说,理解这些俗语并非是要刻板地遵循,而是在尊重老人意愿的基础上,更加合理地安排家庭活动,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

虽然在现代医疗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我们可以在保障老人安全与舒适的前提下,适度调整这些传统观念。

比如,老人若身体硬朗且有意愿上坟祭祖,可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既能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又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对于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寿辰,也可以以温馨、简约的方式庆祝,注重亲情的交流与陪伴,而非追求奢华与排场。

尤其是老人如果自己不愿意过寿,子孙们也不能强求哦,老人自有他们的考虑,要知道孝顺不只是孝,更要懂得“顺”,就是要顺从老人的意愿和想法。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