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钧瓷之都”——许昌禹州神垕镇,聚集了一批年轻的钧瓷创作者,他们每个人都在努力闯过七十二道关卡,收获1300多度高温之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窑变。今天,我们走进神垕,感受传统的钧瓷文化在如何在他们手中寻找新的时尚表达。
郭好朋:“现在不能全部打开,打开的话会裂。”
记者:“温度降到多少的时候可以完全打开?”
郭好朋:“降到150度左右吧,100度多点儿。”
早上十点多,许昌禹州神垕镇,利用废弃厂房改造的“创物志”工作室里,90后小伙郭好朋新烧制的一批钧瓷开窑了。
记者:“这个没有那个红。”
郭好朋:“对,因为放的位置不一样,这个就红的多点儿,这个就是‘出窑万彩’。窑变是不定性的,随便找,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这颜色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模仿不来。”
钧瓷之美,美在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且一窑之中没有完全相同的釉色,‘钧不成对,窑变无双'”。
2016年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毕业后,郭好朋最初在郑州从事美术培训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钧瓷相遇在一片“星空”里。
郭好朋:“之前有一款叫炉钧釉,它的釉色特别像星空,就跟梵高画的《星空》那幅画。刚开始我以为是一笔笔画出来的,最后知道它是在窑炉里自然形成的,太厉害了,比较震惊,然后来这边了解钧瓷,才知道钧瓷里有更多釉色可以表现。”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是一种仿钧低温釉,主要以流淌的蓝釉形成自然的垂流条纹,其间密布红色或青色斑点,釉色古朴凝重,釉面纹路亦真亦幻,令人遐思。
就是这片“星空”让郭好朋决定辞去郑州的工作,来到神垕学习钧瓷制作。
郭好朋:“这就是釉吗?对,各种石头加水研磨出来的。”
神垕镇地处伏牛山余脉,被称为“钧瓷之都”,从唐代开始,就以烧制花瓷和钧瓷而闻名,宋徽宗年间,神垕的钧瓷位列中国五大名瓷之一。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一件钧瓷成,过手七十二”。从选料到烧制,钧瓷制作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会功亏一篑。在神垕,郭好朋拜师学艺,一切从零开始。
郭好朋:“前几每次开窑都是稀碎,心也稀碎,东西也稀碎。第一次烧的温度烧过了,所有东西粘板了,所谓粘板就是釉都流下来了。第二窑温度降降,谁知道烧完之后没出颜色。后来可能烧了十窑之后,烧成那么几个,还只是几个都挺好了。”
记者:“这一窑里面成品会占多少?”
郭好朋:“这一窑成品率不太高。”
“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对于白手创业的郭好朋来说,每一次开窑都是一次心理历练,现在,他已经能坦然面对。
郭好朋:“从刚开始设计,制模,再修胚,然后一步步进到窑里,你不知道这个东西烧出来是什么样子,成还是不成。你出的错越多才能积累更多经验”
记者:“哇,这是什么声音。”
郭好朋:“钧瓷开片的声音。钧瓷开片会开几十年。”
“开片”是瓷器釉面开裂的现象,高温下釉质与胎体融合,降温冷却后,釉和胎因膨胀系数不一样,釉面会开裂,形成各种各样的纹路,为钧瓷增添了一种灵动美,这种开裂可以持续五六十年,仿佛钧瓷奏响的生命乐章。
神垕镇聚集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全镇有220多家钧瓷企业,年产钧瓷200多万件。良好的创作环境吸引了很多像郭好朋这样的年轻人扎根神垕,开拓自己的钧瓷创作之路。
经过几年摸索,2020年,郭好朋和高中同学衡培坤一起成立了“创物志”工作室。凭借雕塑和设计的优势,两人瞄准了“文创”的发展方向。
郭好朋:“我们想做的就是要打破年轻人理解的传统文化。同样是家里都贴的那个门神画,咱们给它做成萌版的,更潮流,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原来门神也可以以这个方式去呈现。”
不同于传统的年画门神,郭好朋设计的一款胖嘟嘟、气鼓鼓的小门神,受到人们的喜爱,销量可观。
今年,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郭好朋在2022年设计的一款斗战胜佛造型的钧瓷引起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郭好朋:“当时做的初衷,可能跟我们两个来到神垕开始做钧瓷,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正好跟孙悟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成了斗战胜佛(一样),钧瓷有七十二道工序,正好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结合到一块,也挺有意思的。”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寻找IP,是郭好朋他们的一个创作路径。呆萌的小门神,闯荡江湖的小侠客,抽象化的布老虎等一批文创产品让“创物志”工作室有了小名气,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2023年工作室与河南博物院、“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签约,开启了“订单式”生产模式。
90年出生的王荟芳来自开封,大学专业是雕塑,和丈夫在神垕经营着一家钧瓷工作室。夫妻俩在神垕盖起了一栋两层小楼,房子二楼正在装修,一楼毛坯房临时作为工作室。
今天,郭好朋有个技术上的小问题要向荟芳请教。
不同于郭好朋的创作路径,荟芳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钧瓷小玩意儿:长着娃娃脸的大南瓜、龇牙咧嘴的小猪、叫不出名字的奇怪的小动物,这些都是荟芳手工捏出来了。
王荟芳:“毕业后我一直想做很大的雕塑,我想着我要给它改变一下。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我在改变我自己。”
爽朗的笑声稀释了多年来尝试“创新”“改变”的艰辛,也包含着对当下自我的肯定。
王荟芳:“我老街有个店,做杯子的时候是直播的,直播卖一些,没事儿了会做些小的,我发现这个小的很好卖,然后脑洞开了,一直在做。现在全是我的东西,我老公已经不做了。他在给我打工。(客人)到我店里都是很开心的,看这些东西会笑一笑,这样我就很满足了。”
说话间,荟芳拿起手边的一把泥开始把玩,虽然天天和泥巴打交道,但这双手却很干净,指甲修剪得很短,不一会儿的功夫,一个盘腿而坐的小和尚就捏好了。杂乱的工作台上,小和尚仰脸望天,旁边一个简陋的花瓶里插着一把金钱草,一枝黄色的菊花,无意间竟透出一种禅意来。
现在,神垕有120多名年轻的钧瓷创作者,其中不乏像郭好朋、王荟芳这样来自外地的陶瓷青年,他们每个人都在努力闯过七十二道关卡,收获1300多度高温之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窑变。神垕,这座千年古镇也因他们的加入焕发出蓬勃生机,传统的钧瓷文化正在他们手中寻找新的时尚表达。
记者:牛培培
编辑:齐畅
审核:王淼
终审: 何永超
来源: 许昌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