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这个名词大多数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曾经名叫《闯关东》的电视剧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部电视剧将“闯关东”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普及给了很多人。
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应该都对电视剧中的剧情,也就是主角为了生计,带着一家老小,克服千难万险,艰难北上的情景记忆犹新,而这也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
当时以山海关为界,分为关内和关外,而闯关东就是关内百姓迫于饥荒和战乱难以生活,被迫到东北地区讨生活的故事,说到这里人们就会有一个疑问,为何选择去东北讨生活,而不去鱼米之乡的江南呢?
1,何为关外
东北地区在清朝时,是一个相当神秘的地方,因为满族人就是从东北起家的,在东北招兵买马,训练军队,最终入关,建立了清朝。
所以东北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被称为“龙兴之地”,清朝统治者知道东北有肥沃的土地和珍贵的各种资源,但是出于想给自己留有退路的原因,一直不允许汉朝人随便入关。
所以在闯关东真正发生之前,清朝对于东北地区的管理非常严格,实施了200年左右的“禁关政策”,严禁关内外的移民,让关东地区彻底变成了一片禁区。
但是到了咸丰的统治年代,清朝江河日下,处处都透出一种气数将尽的衰败感,当时清朝的统治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并且还要应对列强的虎视眈眈。
而当时百姓面临的最尖锐的矛盾就是政府一边进行压迫和剥削,一边土地不够分,没有收入,同时列强的枪炮也已经伸进了中国的领土,各地都在爆发战乱。
所以清政府就放松了对山海关的管控,于是就有一小部分的人陆陆续续进入到关外开垦土地,而后到1860年,清朝正式开放了禁令,甚至鼓励移民,允许百姓去关外开荒,试图振兴关外的经济。
所以政府的鼓励就是山东人普遍选择“闯关东”,往北上的第一个原因,他们知道虽然北方苦寒,气候条件比较恶劣,但是相比于关内来说,那里战乱少,并且土地多,只要肯卖力气,总归饿不死。
但是同样是逃难,为什么放着明明气候温暖的南方不去,而还是要去东北吃苦开荒呢,这里就跟文化习俗相关了。
2,山东人选择去东北
山东首先就地处北方地区,山东人是地道的北方人,和南方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种植作物也完全不同,需要逃难的都是靠劳作为生的农民,他们如果逃往南方,其实根本适应不了南方的农作物种植需求。
而且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南方的土地更是不够分,南方原本就是靠贸易发展经济,土地早就被权贵紧紧握在手中,能让农民种植的土地少得可怜,几乎没有。
大批的山东农民去南方找地耕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做生意对他们来说更不可能,他们既没有经商能力,也没有人脉,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所以南方再怎么富裕,跟他们都没有关系。
他们的根在土地上,找到大片的土地才是生存下去的希望,放眼当时战乱四起的国家,只有东北有这样的条件。
而且当时发生战乱的地区,大都集中在南方地区,无论是列强入侵,还是各种起义,很少在东北发生,所以东北相对于当时的南方,反而是一个更安定的地方,当时的南方百姓也相当流离失所,被迫移民“下南洋”。
“下南洋”指的是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东南、华南沿海民众为了讨生活或因战乱年代不堪困苦等等原因,大规模迁徙到东南亚的海洋移民现象。从1860年代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
所以当时的南方,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富饶的江南,而是一个同样充满矛盾和战乱的地方,所以山东人自然不会选择去南方。
3,山东人重视感情
在电视剧《闯关东》中,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一定是选择北上的人们之间肝胆相照的感情,这也是山东人选择去东北的重要原因。
因为山东人有着很传统的义气思想,重视家庭和族群的力量,所以不喜欢单打独斗,去东北地区能够相互照应,抱团取暖,东北地区也有过陆陆续续北上的山东人,所以他们会选择去到受熟人照应的地方。
其他地方对他们来说,都难以融入,因为除了关外,关内各地都早已形成当地的盘根错节的势力了,他们就算去了,也不可能真正融入的,只能当个异乡人。
东北当时人少,没有这个顾虑,所以即使东北气候又冷,发展的又不如南方,但对他们来说,东北依然是活下来最好的选择。
闯关东当然是极其艰难的,逃难的都是几乎连饭都吃不上的难民,所以一路异常艰辛,遇见匪盗什么的都是常事,而一路上饿死、病死、冻死的人更多。
但是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意志力,为了活下去,多少苦难都必须克服,所以即便困难重重,山东人依旧大批的成功到达了东北,并且在东北开荒种田,为东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山东人闯关东,使得关东的政治运动和民族抗争得到了支持和参与。他们在关东,不仅要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压迫,也要面对清政府的剥削和无视,因此,他们积极地参与了各种政治运动和民族抗争,为关东的解放和统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牺牲。
现在很多东北人,祖上都是从山东“闯”过去的,闯关东这个历史事件其实能看到中国人为了生存,能爆发出多么强大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