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修建的时候,一开始规划的是尽量向地下挖深,要深度,而非广度。但天意难违,究竟挖了有多深,《汉旧仪》里描述:“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天下状!”
李斯是秦始皇陵的总策划,水工郑国是工程顾问,当秦陵向下实在挖不动后,才变成“可广不可深”。
如果按最初的规划,秦陵究竟是想要向下挖到多深才止呢?地宫的建造是否要连接到地心,将其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的最深处,而最深处又会发现什么呢?
秦始皇陵的建造,还有一个分界线,那就是祭奠的方式,庙祭与墓祭的合二为一。
在这之前,中原的祭祀习惯是在宗祠家庙里举行祭祀仪式,而不是在墓地去祭拜;墓祭是游牧民族的人才会到墓前去祭奠,因为他们没有宗祠家庙这样的条件,所以只能去墓地。
秦始皇陵,是将只有墓变成了园寝,在地面上也建立了宗庙,还有城邑。
只不过,地宫尚存,地面上的一切,不复存焉。
秦始皇陵地面之物荡然无存,如《水经注》里记载:“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得灭。”
历史存在的痕迹,或许只有在一些残存的建筑上,用无声的语言述说着过往的风云际会,那么消失的,荡然无存的, 终究如烟如雾,来去匆匆的那一点印记,抹得干干净净。
秦始皇陵的规模为何会是所有君王都无与伦比的?因为李斯这个奇才,一切尊崇的是荀子的“葬礼论”: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就是说人的葬礼要与生前的身份一致,所以,秦始皇国葬的规模是空前绝后的,天子诸侯的棺椁为七重;
“致隆”,便是要让葬礼最大限度地隆重化,所以要让70万人花39年去修秦始皇陵,穷尽一切财富和人力;
“圹垄其貌象室屋”,就是要让陵寝像生前居住的宫殿一样,死生都受同样的尊贵;
“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象于人”,由此看出,秦始皇陵为何会修建成顶部为苍穹星空罗列,下面为水银灌注如江河湖海流,兵马俑军阵铺排站列。
秦始皇葬礼是由李斯主持的,李斯这个人很有才,无论是他的《谏逐客书》,还是后来的焚书坑儒,亦或是天下一统后的书同文,秦始皇出巡祭祀时的石刻文,李斯展现出了他的谋略与才华。
只可惜,李斯的性格里属于既要……又要……,于是便在抉择时,不那么果敢与豁得出去,正如王贲评价他说,李斯为人斡旋之心太过,一己之心太重。
秦始皇陵的规模与设计方案,很大可能,也是出自李斯的大手笔,尊崇荀子的葬礼制基础上,再加上对始皇的钦佩与生前的功绩,才有了留给世界这座空前绝后依旧神秘的皇陵。
而与荀子厚葬相悖的是墨子,提倡薄葬极简,而如今,我们对于葬礼的简化,越来越趋向于墨家的思想,因为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