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您走得太突然了。"我跪在父亲的病床前,紧握着他那双粗糙的大手。

父亲虚弱地睁开眼睛,艰难地说道:"儿啊,我的葬礼...要低调,不要麻烦村里人。"

我强忍泪水,点头应允。

谁知出殡那天,当我抬着父亲的棺木走到村口,身后突然传来一阵喧哗。

我回头一看,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泪如雨下...

第一章:童年回忆

我叫李强,今年35岁。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个永远忙碌的身影。他总是早出晚归,为村里的事务奔波。但每当提起父亲的童年,母亲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仿佛看到了那个活泼开朗的少年。

"你爸小时候可调皮了,"母亲常常这样说,"整天像只猴子一样,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可他心地善良,从不欺负人,反而总是帮助别人。"

有一次,我趁着暑假回老家,听隔壁王大爷讲起父亲小时候的故事。那是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我和王大爷坐在他家的老槐树下乘凉。王大爷喝了口茶,慢悠悠地说:"你爸啊,打小就是个热心肠。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家的老母鸡生了一窝小鸡,正高兴着呢,谁知道第二天早上一看,小鸡全不见了。我和你奶奶急得团团转,以为是被黄鼠狼叼走了。正发愁呢,就看见你爸抱着个筐跑过来,筐里全是小鸡。原来是他半夜听到小鸡叫,怕它们被黄鼠狼吃了,就偷偷把小鸡都抱到他家去了。这孩子,也不说一声,可把我们吓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着王大爷的话,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父亲:一个瘦小的身影,顶着烈日,抱着装满小鸡的筐子,满头大汗却笑得灿烂。那时的他,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但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这个小山村。

父亲的童年并不富裕。我的爷爷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家里几亩薄田,勉强够全家人糊口。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父亲依然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性格。他常说:"人穷志不能穷,只要心里装着阳光,生活总会有希望。"

这份乐观和善良,让父亲从小就深受邻里喜爱。村里的老人常常夸他:"小峰啊,真是个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每当听到这样的夸奖,父亲总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然后更加卖力地帮助村里的叔叔阿姨们干活。

有一年春天,村里准备修缮祠堂。大人们都忙着搬运木料和砖石,父亲虽然年纪小,力气不够,却主动承担起给大人们送水的任务。他扛着比自己还高的水桶,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井边和工地之间。到了晚上,他的肩膀都磨出了血,可是脸上依然挂着灿烂的笑容。

这些童年的故事,在我心中勾勒出父亲年轻时的模样:淳朴、善良、勤劳、乐于助人。这些品质,伴随着他的一生,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每每想起,我都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幸福。

第二章:军营的选择

1970年的夏天,村里来了一个重大的消息:征兵。当时,参军入伍不仅是年轻人报效祖国的途径,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个消息像一阵旋风,刮进了我们小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也吹进了父亲的心里。

那天晚上,父亲坐在油灯下,反复摩挲着那张征兵通知。我的爷爷坐在一旁,默默地抽着旱烟。屋子里弥漫着一种沉重而又期待的气氛。

"爸,"父亲打破了沉默,"我想去参军。"

爷爷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小峰,你想清楚了吗?参军可不是闹着玩的。"

父亲坚定地点点头:"我想得很清楚。咱家境况不好,我去当兵,不仅能减轻家里的负担,还能学到本事。等我退伍了,说不定还能找个好工作。"

爷爷沉默了许久,最后叹了口气:"既然你决定了,那就去吧。记住,当兵要好好干,别给咱李家丢脸。"

父亲激动地握住爷爷的手:"爸,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就这样,父亲踏上了参军的道路。临行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他。我的奶奶红着眼眶,塞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她亲手做的鞋垫。邻居王大娘给他包了几个鸡蛋,说是路上补补身子。父亲一一道谢,然后背起行囊,坚定地走向村口等候的军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车上,父亲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村庄,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家乡的不舍。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在部队好好表现,学得真本事,将来为家乡做出贡献。

部队的生活并不轻松。刚开始,父亲经常在信中提到训练的辛苦:每天五公里的晨跑、负重行军、武器操作...但他从不抱怨,反而在每封信的结尾都写着:"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让您们骄傲!"

慢慢地,父亲适应了军营生活,也在这个大熔炉中逐渐成长。他学会了坚韧不拔,学会了团结协作,更学会了无私奉献。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担任村支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部队的五年里,父亲多次立功受奖。每次得知这些消息,村里人都会兴奋地传颂。"李家小峰真出息啊!""看,我就说他小时候就与众不同吧!"父亲的事迹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了激励其他年轻人的榜样。

五年的军旅生涯,彻底改变了父亲。当他穿着笔挺的军装、戴着大红花回到村里时,我的爷爷奶奶几乎认不出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是他们的儿子。父亲的眼神更加坚定,言谈举止也变得沉稳有力。

"儿啊,你以后有什么打算?"爷爷问道。

父亲没有犹豫:"我想留在村里,为咱们村的发展出一份力。"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按理说,有了军人身份,父亲完全可以去城里找个好工作。但他却选择了回到这个贫穷的小山村。

"为什么?"我曾经问过父亲这个问题。

他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因为这里是我的根。在部队这些年,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故乡。我想把我在部队学到的本事用在村里,让咱们村也能变得更好。"

就这样,父亲带着在军营里锻炼出的坚毅和担当,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改变家乡的事业中。他的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村庄的未来。

第三章:回归家乡

1975年的春天,父亲退伍回到了村里。那时的小山村依旧贫困落后,道路泥泞,房屋破旧,村民们的脸上写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父亲回来后,并没有像其他退伍军人一样急着找工作或者成家。他开始走家串户,和村民们聊天,了解大家的困难和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村里最急需解决的是基础设施问题。

有一天,村里开会选举新一任村支书。父亲主动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担任这个职务。他说:"我在部队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本事,现在是时候回报家乡了。如果大家信任我,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带领大家一起改变咱们村的面貌。"

父亲的诚恳打动了村民们。再加上他在部队的优秀表现,大家一致同意让他当这个村支书。就这样,父亲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村支书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任伊始,父亲就带领村民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工作。第一个大项目就是修建水坝。村里常年缺水,农田灌溉全靠天吃饭。父亲提议在村后的山沟里修建一座小型水坝,蓄水灌溉。

这个工程并不容易。没有机械,全靠人力。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头挑石头、运沙子。他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村民们看到村支书都这么拼命,也都卯足了劲儿干活。

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水坝终于建成了。当第一股清水流进干涸的田地时,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父亲站在田埂上,望着绿油油的庄稼,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水坝建好后,父亲又带领村民们开垦荒地。村子周围有不少荒山野岭,以前村民们觉得太远太难开垦,也就荒废着。父亲组织人手,一块一块地开垦。他常说:"莫小看这点地,来年就是咱们的聚宝盆。"

果然,第二年这些新开垦的地里种上了果树。再过几年,村里的水果远近闻名,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还成了一条重要的经济来源。

父亲的努力渐渐显现成效。村里的道路硬化了,房屋也一栋栋翻新,村民们的脸上有了笑容。每当看到这些变化,父亲总是欣慰地说:"咱们村有希望了。"

但改变一个落后的村庄并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力。有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觉得他好高骛远;有人对分配不满,认为他偏心;还有人眼红他的位置,在背后散布谣言。

面对这些困难,父亲从不退缩。他总是耐心地向村民解释,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慢慢地,那些质疑的声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信任和支持。

记得有一年,村里遇到了特大旱灾。庄稼眼看就要旱死,父亲带领村民昼夜不停地从很远的地方往回运水。他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嗓子喊哑了,手磨出了血泡,可他从不叫苦叫累。

最终,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庄稼保住了。那年虽然收成不好,但比起其他村子已经好很多了。这件事之后,村民们对父亲更加信服,都说:"有李支书在,咱们村就有主心骨。"

就这样,父亲带领着全村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着这个小山村的面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退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也践行着他当初回乡时的诺言。

第四章:无私奉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成为了村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日常生活几乎全部奉献给了这个小山村和村民们。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起床了。他总是第一个到村委会,打扫卫生,整理文件,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

村民们常常感叹:"李支书啊,您也歇歇吧,别这么拼命。"父亲总是笑着回答:"我这是为人民服务,不累。"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也成了他坚持工作的动力。

父亲的工作内容十分繁杂。上午可能在村委会处理文件,中午就要去田间地头查看庄稼生长情况,下午又要调解邻里纠纷,晚上还要开会讨论村里的发展计划。他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在村子里的每个角落奔波。

记得有一年冬天,村里老张家的牛生病了。老张心急如焚,可是又请不起兽医。父亲知道后,二话不说就骑上自行车,顶着刺骨的寒风去县里请兽医。等他带着兽医回来时,已经是深夜了,他的脸被冻得通红,手指都快失去知觉了。但看到老张家的牛得救了,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事情在村里数不胜数。谁家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李支书。不管是红白喜事需要帮忙,还是农活上有什么疑问,又或者是家庭矛盾需要调解,父亲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的热心和耐心,让他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主心骨。

母亲曾经抱怨过:"你整天忙村里的事,家里的事都顾不上了。"父亲总是笑着说:"我是村支书,全村人都是我的家人。"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父亲一干就是三十年。

随着村里条件的改善,父亲的工作重心也在不断调整。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来的产业发展,再到近些年的文化建设,父亲始终走在村里发展的最前沿。他常说:"让村民们富起来不难,难的是让大家的精神世界也富起来。"

在父亲的推动下,村里建起了图书室,成立了文艺队,还定期组织文化活动。每到节假日,村里的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歌声、笑声此起彼伏。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父亲的眼里总是闪烁着欣慰的泪光。

但父亲的付出并非没有代价。多年来,我们都忽视了那个不祥的征兆,直到那个闷热的下午,一声重响彻底改变了一切。

他的头发早早就白了,背也渐渐驼了,眼睛因为长期熬夜而浑浊不堪。但每当我们劝他注意身体时,他总是笑着说:"没事,我还能再干几年。"

村民们都很感激父亲的付出。每逢过年过节,总有人给他送鸡蛋、水果,表达感谢之情。父亲从来不收,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谢。"久而久之,村民们就改成了在他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把东西放在他家门口。

有一次,我回老家,无意中听到几个村民在聊天。一个老大爷说:"咱们村这些年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多亏了李支书啊。"另一个接口道:"可不是嘛,李支书为咱们村操碎了心。要是哪天他不干了,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听到这些话,我心里既骄傲又心疼。骄傲的是父亲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心疼的是他为村里付出了太多太多。

就这样,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村里奔波操劳。他的身影,永远是村里最忙碌的那个;他的笑容,永远是村里最温暖的那个。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第五章:健康危机

2015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村里平静的生活。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父亲像往常一样,带领村民们在田间劳作。突然,他踉跄了一下,然后直直地倒在了地里。

"李支书!"周围的村民们惊呼着冲上前去。他们手忙脚乱地将父亲抬起来,发现他已经失去了知觉。有人立刻骑摩托车去叫救护车,有人则急忙给我们家里打电话。

当我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被推进了急救室。他的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看起来情况很不乐观。母亲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眼泪不停地往下掉。我握住她的手,试图给她一些安慰,但我自己的心也悬到了嗓子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父亲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医生的诊断结果却让我们如坠冰窟——父亲患上了急性脑血栓。医生说,这是长期劳累、压力过大导致的。他严肃地告诉我们,父亲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格外注意休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操劳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为父亲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另一方面,我又暗暗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注意到父亲的身体状况,为什么没有更多地分担他的工作。

父亲住院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每天都有村民来医院探望,病房里总是挤满了人。他们带来水果、营养品,更多的是对父亲的关心和祝福。看到这一幕,我既感动又心酸。父亲为村里付出了这么多,现在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回报他。

住院期间,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有时候他会清醒过来,跟我们说说话;有时候又会陷入昏迷,让我们担心不已。每当他清醒的时候,总是问起村里的事情。即使躺在病床上,他的心里装的还是全村的事。

有一天,父亲突然拉住我的手,艰难地说道:"儿啊,我怕是不行了。你要记住,要是我有什么不测,葬礼一定要低调。别麻烦村里人,他们日子都不容易。"我强忍着泪水,点头答应。

父亲的这番话,让我意识到他可能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个一生都在为他人着想的人,直到最后一刻,想的还是如何不给别人添麻烦。

就在我们都以为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的时候,意外再次发生了。一天深夜,父亲突然出现了剧烈的头痛,随后陷入了深度昏迷。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在那个寂静的凌晨,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当我站在父亲的病床前,看着他苍白而安详的面容,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我想起了他这些年来为村里的付出,想起了他那永远挂在脸上的笑容,想起了他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更是一个村庄的主心骨。

父亲的离去,给我们家和整个村庄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我知道,我必须坚强起来,要按照父亲的遗愿,低调地办好他的后事。这是他最后的心愿,我一定要尽力完成。

第六章:最后的交代

在父亲去世的那个清晨,医院的走廊里弥漫着一种沉重的气氛。我和母亲相对无言,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就在这时,村长匆匆赶来,他的眼睛红肿,显然是刚刚得知消息就赶过来的。

"李支书...他...真的走了?"村长的声音哽咽着,难以置信地看着病房。我点点头,泪水又一次涌了出来。

村长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后说道:"我们得商量一下后事。李支书为村里做了这么多,我们得好好办他的葬礼,让全村人都来送他最后一程。"

听到这话,我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我硬是把眼泪憋了回去,对村长说:"叔,我爸临走前有交代,他不想麻烦村里人,想低调地办葬礼。"

村长一听就急了:"这怎么行?李支书为咱们村付出了一辈子,我们怎么能不好好送送他?"

我理解村长的心情,但我更清楚父亲的为人。他一生低调,从不张扬,即使做了再多的好事也不愿意被人夸赞。我知道,如果违背他的遗愿大操大办,他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

"叔,我明白您的心意,我爸生前也一定感受得到全村人对他的敬重。但他就是这样的人,到最后还在为大家着想。我们就按他的意思来吧,这也是对他的尊重。"我恳切地说。

村长沉默了许久,最后叹了口气:"也罢,就按李支书的意思来吧。不过,你得让我们做点什么,不然我们心里过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了想,提议道:"这样吧,我们就在村委会设个灵堂,让想来祭奠的村民可以来上柱香。但是出殡的时候就不要惊动全村了,就我们家人和几个村干部送送就行。"

村长勉强同意了这个安排。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按照父亲的遗愿,低调地准备着葬礼。村委会的灵堂前,总是有村民们在静静地祭奠。他们带来鲜花,点上香烛,有的人还在灵前久久不愿离去。看到这些场景,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葬礼前一天晚上,我独自坐在父亲的灵前,回想着他的一生。从小时候活泼可爱的少年,到参军时意气风发的青年,再到当了30年村支书鞠躬尽瘁的中年人,最后是病床上虚弱但依然牵挂着村里事务的老人。这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闪过,泪水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爸,您放心吧,我会按您的意思办的。"我轻声说道,仿佛父亲就在我身边,能听到我的话。

第二天一早,天还蒙蒙亮,我们就开始了出殡的准备。按照父亲的遗愿,我们没有通知村民们。只有我们家人,村长,还有几个和父亲关系最好的村干部在场。

当我们抬起父亲的棺木,缓缓走出村委会时,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我想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想起他为这个村庄付出的所有心血,不禁又一次红了眼眶。

就在我们即将走到村口时,身后突然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哭声。我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