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5日,享年77岁的共和国战神粟裕病逝。他临终前留下的三个遗愿让人们感动不已。在他的追悼会上,有四位首长久久站在粟裕的遗体前,迟迟不愿离去。
这四位首长都是谁呢?又为什么在葬礼上,王必成愤怒地斥责道:“你敢不来!”
口授遗愿
提起粟裕,几乎无人不知,他被誉为无冕之王,是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
在解放战争期间,粟裕歼灭的国民党部队数量最多。
苏中七战七捷,他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在孟良崮战役中,他咬紧牙关打败整编七十四师,让张灵甫在此殒命。在豫东战役中,这位极限兵力运转的战神先打败区寿年,再围困黄伯韬。
粟裕的战绩斐然,他俘虏的国民党将领数量最多,功德林中许多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将领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粟裕能够百战不殆,不仅仅是因为他做到了知己知彼。他的不拘成法、出奇制胜,审慎选择、能动出击等特点,都是粟裕率军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也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进入统帅部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随后升任总参谋长。然而,战争年代的多次负伤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伤害,以至于晚年健康状况逐渐恶化。
1957年5月,刚满50岁的粟裕在向驻渝部队和机关做完报告后突发心脏病。1964年,在从化休养时,他突发心肌梗塞,不得不立即返回广州抢救。1981年2月,74岁的粟裕又患上了脑出血。
在晚年,粟裕依然保持着枕戈待旦的习惯。在重病之时,他不顾身体的痛苦,艰难地口述战争回忆录,最终完成了伟大的军事著作《粟裕战争回忆录》。
1984年2月5日下午4点33分,粟裕因病情恶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77岁。他离世前向夫人楚青口授了自己的遗愿:
"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无耻地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党中央决定尊重粟裕的意愿,并发布了讣告,高度评价了粟裕将军传奇的军旅生涯:"尤其擅长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生前曾指挥百万大军作战。"
1984年4月1日到6月2日,粟裕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遵照他的生前意愿,将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实现了他与战友们长眠在一起的宿愿。
4位首长站在遗体前久久不愿离去
为了遵循粟裕将军的遗愿,他的葬礼一切从简,就连他的死讯也没有广泛对外宣传。然而,即便如此,一些听闻噩耗的军区老首长们,仍然赶来送别他们的老首长、老同志、老战友。
最终,粟裕的妻子楚青还是决定为他举办一场简单的追悼会。在这场简朴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有四位首长先后走到粟裕的遗体前,站立了很久,神情悲伤,久久不愿离去。
这四位老者都是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他们分别是:时任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杨尚昆,开国中将余秋里,开国上将杨得志,以及原国防部部长、开国上将张爱萍。
杨尚昆在粟裕离世时是中央军委的副主席,军中的地位仅次于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虽然杨尚昆与粟裕在工作中并没有太多交集,但他早已听闻粟裕的大名。
杨尚昆后来回忆说,当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毛主席对粟裕在苏中地区的七战七捷赞誉有加,以至于后来几乎每次有重大战役,毛主席都会征求粟裕的意见。
葬礼结束后,杨尚昆安慰了粟裕大将的夫人楚青,并在之后协助她完成了《粟裕战争回忆录》。
余秋里中将是从红二军走出来的高级将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虽然他与粟裕大将的交集不多,但在华东战区打游击时,他们曾有过一段共事的经历。粟裕对游击战的深刻理解对余秋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粟裕生病住院期间,余秋里曾多次前去探望。他在探望中传达了中央的关怀,表示粟裕有任何需求都可以提,中央会尽力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余秋里从心底里非常敬佩粟裕,因此也参加了这次葬礼。
杨得志和粟裕同是湖南人,杨得志上将对这位老乡有着发自肺腑的崇拜。他从粟裕那里学到了不少战略战术,并曾称赞粟裕的战略战术十分高明,自己经常学习和借鉴粟裕的打法。两人同为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交集颇多。
1978年,杨得志访问朝鲜时,两人交流了许多,也因此成为了朋友。中央军委成立战史委员会后,考虑到两人是老乡且感情深厚,战略见地相似,又都经历了多次战争,便安排他们搭档共同编撰战史,为后人学习提供素材。
可惜的是,战史尚未完成,粟裕便不幸去世。此次前来,杨得志是与老友做最后的道别。
四位首长中的最后一位是张爱萍。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参加了多场战役,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张爱萍的名字也开始为人所熟知。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爱萍和粟裕同为新四军的将领。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担任总参谋长,而张爱萍则是副总参谋长之一。因此,在四位首长中,张爱萍与粟裕的交集最多,可以说是粟裕的老部下。
当张爱萍得知粟裕去世的消息时,立即让家人送他到医院,他要去看自己的老战友最后一面。
王必成呵斥:你敢不来!
粟裕的离去,让众多老同志、老部下伤心不已,其中又以王必成为最为难过。
得知粟裕去世后,在南京养病的王必成失声痛哭。他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立刻赶往北京,无论如何都要送粟裕最后一程。送别会上,王必成数次哭到昏厥,一路上都需要有人搀扶。
在送别过程中,王必成扫视了前来送别的人员,发现粟裕曾经的一位老部下明明相距不远,却一直未曾出面,推托公务太忙无法过来。
王必成气得大吼:“你敢不来!”
这位老部下名叫张文碧,他跟随粟裕的时间比王必成还要久。早在红军时期,张文碧就已经在粟裕麾下,按理说,他对粟裕的感情应该比王必成更深。然而,张文碧与粟裕之间曾发生过一些误会。
在调到粟裕的部队之前,张文碧在刘英的麾下。刘英的个人主义问题比较严重,他与粟裕之间经常因为一些观点问题产生矛盾。为了监视粟裕,刘英将张文碧安排到粟裕的身边。
对于张文碧是“刘英的人”这件事,粟裕心知肚明,但他选择了“看破而不说破”,没有对张文碧另眼相看,反而安排他担任重要职务。
1942年,刘英被叛徒出卖,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他没有屈服,最终惨遭杀害。粟裕对他还是有些感情的,后来评价说:“我的这个老朋友就是执拗了些,但他是个英雄。”
刘英去世后,张文碧的处境变得尴尬。此时,粟裕已是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位高权重,如果他想整治失去靠山的张文碧,轻而易举。
然而,粟裕胸襟宽阔,不计前嫌,不仅对刘英进行了高度评价,还对张文碧加以重用。在粟裕的领导下,张文碧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粟裕因一些误会被扣上了帽子,直到去世时仍未得到平反。张文碧因为害怕与粟裕走得太近会影响自己的仕途,总是找各种借口离粟裕远一点。
对此,王必成非常愤怒,立刻打电话给张文碧,呵斥道:“张文碧,你别不识好歹!忘记首长之前怎么对你的?最后一程都不来送,太不像话了,你马上给我过来!”
张文碧遭到王必成的呵斥后,不敢多说一句话,立马赶到现场。
料理完粟裕将军的后事之后,王必成悲痛万分地对楚青说,他一定要为粟裕争取平反。后来,王必成还给总政治部写信,向上级反映了此事。但楚青为了顾全大局,阻止了这件事。因此,直到1989年他去世时,都没有看到老首长平反的那一天。
1994年,粟裕终于恢复名誉。粟裕的夫人楚青特地来到王必成墓前,告知了他这个好消息,轻声说道:“你终于可以瞑目了。”
结语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粟裕大将一生戎马,不为名利,只为革命,只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品质和风范将永远传承下去。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许多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的幸福,不惜一切奉献自己最宝贵的一生给党和人民。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一直留存在党和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