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流淌,洞庭点缀,人杰地灵。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岁月中,潇湘大地上的无数先辈将士为心中一份理想前仆后继,在所不辞。毛主席,贺龙,罗荣桓……共和国缔造者响亮的名字闪烁于历史长河中,引得无数后人敬仰向往。
在这一众群星中,有一个人的名字虽无如此震耳欲聋,但却以其精湛的军事指挥技术折服了许多战友和军事迷们。大家认可他的满腹才华,认为完全可以胜任元帅之职,最后却屈居将首。斯人已逝,他身上的故事却流传于口耳相传之间,永不褪色。
一、戎马一生
这位传奇大将就是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的一个小乡村。1925年时选择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在这里遇到了省立二师的进步校长。校长的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影响了青年粟裕,是粟裕走上进步青年道路的引路人。
后因校长被害,粟裕只得被秘密转到湖北武昌,被安排至叶挺部下。叶挺将军不仅是我军一位优秀的将领,也是是粟裕从军之路的第一个引路人,从这里开始,粟裕踏上了他沙场征战的第一步。
1927年南昌起义,粟裕这时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的警卫队队长。朱德、陈毅发起的湘南起义,粟裕也在其中,跟随起义军到达江西井冈山,与毛主席汇合建立工农红军第四军;抗战时期,粟裕和陈毅共同指挥黄桥决战,歼敌1.1万余人;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大放光彩,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的一个奇迹;在之后的关键的渡江战役中,粟裕更是指挥解放军部队连续解放了南京和杭州两座城市。
粟裕一生中大大小小的战役经历了不下百次。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其赫赫战功在近代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辞帅风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一共十位,均是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雄。以粟裕的彪悍战绩,元帅之职位可以说是完全够得上的。但粟裕为何没在最后的元帅名单里?
其实在确定共和国元帅名单之时,有传闻曾言毛主席等高层是有意愿让粟裕进入元帅之列的,但也在陈毅和粟裕之间举棋不定。
从战功上说,陈毅和粟裕其实不分伯仲。但从资历上看,粟裕就要逊色陈毅一筹。陈毅早在与周总理、赵世炎、聂荣臻等在法兰西留学时就参与和组织过留学生进步活动,并且在红军和抗战时期的成就也要比粟裕高得多。
但粟裕是一位高风亮节、不为高官厚禄的人,在这番消息被粟裕得知之后,粟裕认为自己能评上大将就已经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对于帅位也自认为并不具备足够的资历。对于官位大小,粟裕说:“我只嫌高不嫌低。”
好一句“只嫌高不嫌低”。革命年代的老一辈们,每一个人都胸怀着赤子之心,深情地爱着自己脚下绵延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为功勋不为爵,只为民族安泰,国家富强。
三、精神永传
粟裕大将于1984年因病逝世于北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坚持着将自己毕生所学和军事经验记下来留给后人,燃尽生命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党早期创始人蔡和森曾写道:“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这两句用在粟裕身上何其恰当。无论是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老革命家,还是作为一个君子般高风亮节、品德高尚的人,粟裕老将军的坚定操守都值得我们心向往之。
斯人已逝,但精神会永远流传在人间,如花朵之芬芳一般,充盈于子孙后代的胸膛之间。我们也应带着前辈的荣光继续前进在他们曾经踏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