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维护国家安全是使命所在、职责所系。面对“两个大局”风云激荡,处在“两个前沿”风口浪尖,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安全治理,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守好国家安全“南大门”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将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学段、全方位。学校积极顺应时代大势,实施“筑梦铸魂”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对应设计六大计划与18堂大课,将提升“家国情怀”作为核心要素,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全链条。学校在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广州国际校区深入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明确提出“以我为主、国际协同”的原则,创新性地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在地国际化教育,通过实施“双语”思政课改革、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等创新举措,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的世界一流新工科人才。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国际化教育中思政工作的潜在性难题,为国家安全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

坚持将国家安全嵌入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全要素、全场景。学校集聚工科见长和国家高端智库的优势,构建了国家安全“理论研究+决策服务+思政教育”三位一体、彼此转化、正向赋能的特色格局。积极布局国家安全相关学科建设,立足前沿方向,对标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成立了华南地区高校中首家非传统安全与应急管理基地、智慧安全与应急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学校核生化领域团队参与地方政府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参与重大风险事件的处置研判工作,并组织实施相关应急场景的实战演练。在此基础上,布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测预警方向,致力于提高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见与预判能力。依托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完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报告。

坚持将群众路线落实到校园安全工作的全领域、全流程。学校以意识形态工作“1337”系统工程为引领,构建“部门协同、内外联动、群防群治”的“大安全”工作格局,织密十大阵地领域横向传导、“校—院—党支部”三级责任体系纵向贯通的“防护网”;健全“日报送、周分析、月排查、年复盘”周期贯通的安全工作体系,对风险隐患问题实行台账和销号管理;常态化开展反间防谍、防诈骗、实验室安全、网络安全等校园安全教育,全面增强师生人民防线意识。学校探索构建“共治·共建·共享·共融”的校园治理共同体,形成了新时代高校版的“枫桥经验”,使国家安全工作拥有了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02日 第05版

作者:章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