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作为一个以“弱”出名的朝代,真没几个皇帝拿得出手的。除去宋太祖赵匡胤,也就宋孝宗赵昚有血性。
宋孝宗在位的时候所做的一系列事情,让人们不禁怀疑:这人真的是大宋天子?
而他所做的一件“凶残”之事,更是为南宋续命百年。
雄心壮志的宋孝宗
凡事皆有因果,想要明白宋孝宗后来为何会做出那“凶残”之事,就要知道前因。
宋高宗赵构一生做错了太多事情,唯独在太子人选这件事上做对了。
赵昚本是太祖赵匡胤后裔,因为宋高宗无子,才被抱入宫中,成为太子人选。
很快,人们便发现了这个少年的不凡。他对于读书没多大兴趣,他更喜欢舞刀弄枪,在宋朝的一众皇帝中,他的功夫算得上出类拔萃的了。即使读书,他更喜欢的是兵书。他的书桌上长期放着一套《武经七书》。
公元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约定,亲率大军南下攻宋。南宋君臣大惊失色,而主战与主和的大臣争论不休。此时赵昚站了出来,他请求道:“父皇,您年事已高,孩儿愿意替您带兵出征,挫挫金军的锐气。让他们知晓,即使岳飞不在了,我们大宋也不是好欺负的。”
群臣闻言大惊失色。这话别人可以说,唯独太子说不得。这很容易让宋高宗认为,太子这是想要兵权,好逼宫。如果再有有心人挑拨,那么赵昚的太子之位可就不保了。
幸好赵昚退朝后,在太子府属官史浩的提醒下,意识到自己的失言。他急忙进宫请罪,好在宋高宗此时已到暮年,很多事情都看开了,并没有怪罪赵昚。反倒夸奖他勇气可嘉。
虽然赵昚未能如愿与金军一较高下,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确实和宋朝的其他皇帝不一样。
第二年,与金国的战事刚结束,宋高宗便选择退位,将皇位传给了赵昚。自此,宋孝宗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宋孝宗继位后,接连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为岳飞平反,另一件则是重用张浚。
为岳飞平反倒没什么,几乎所有人都预料到了。毕竟宋孝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常常和秦桧不对付。当时秦桧权倾朝野,群臣都畏惧他,唯独太子赵昚隔三岔五弹劾秦桧。
有一次,地方上发生叛乱。秦桧私自调动禁军平叛,被赵昚知道了。他立刻将此事捅到宋高宗那里,结果秦桧被训得灰头土脸,还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同时,赵昚经常在私下称赞岳飞,觉得他才是大宋军人该有的样子。并且为岳飞的死感到惋惜。他经常和心腹感叹:“要是岳飞还在世该多好呀,那么区区金国根本不足为虑,收回故地指日可待。”
赵昚继位后,不仅让岳飞官复原职,予以厚葬。还赐谥号“武穆”,这也是岳飞被称作岳武穆的由来。此外,他还组织人手为岳飞著书立传。其成果便是28卷的《鄂国金佗粹编》和30卷的《鄂国金佗续编》。使得岳飞的事迹得以被后人所知晓。
至于启用张浚,实际上是在向世人传递一个信号:朕要对金国用兵。
这张浚是当时朝堂上主战大臣的代表人物,此人虽是文臣,但是却有将帅之才。他不仅熟读兵书,而且善于练兵。此前完颜亮来袭之时,他就曾督师北上,大败金军。
张浚得到重用,实际上是在告诉众人:这次南宋要主动出击,让金国知道宋军的厉害。
对此,人们无不欢欣鼓舞,不少人感叹道:“等了这么多年,总算等到这一天了。”
力主北伐
宋孝宗任命张浚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开始整顿各路兵马和物资,为出兵金国做准备。
公元1163年,刚继位不久的宋孝宗下旨北伐。宋军出兵8万,号称20万,兵分两路伐金。
一路由李显忠率领,从濠州出发。另一路由邵宏渊率领,从泗州出发。至于张浚,则坐镇后方,负责协调各路资源,调集粮草。一旦情况有变,他还可以率领生力军增援。
这一战,可以说是将南宋的家底全拿出来了。毕竟从汴京之围前期开始,宋朝的损失实在是太多了。此时宋孝宗能调动的资源极其有限。
好在宋军士气高昂,李显忠部渡河北上,大败金军。人们发现,以前不可一世的金军,此时也不过如此。也就力气大点,弓马娴熟点。其他方面和宋军没啥区别。
此后李显忠兵不血刃地拿下虹县,接着北上宿州。一路上金军数次想要阻截,奈何宋军势如破竹,勇猛难挡,将沿途金军轻易击溃。很快便兵临城下。
宿州乃是金国的战略要地,一旦宿州有失,金国相当于对着南宋门洞打开。金国君臣也被吓到了,急忙调集大军全力增援宿州。
宋军虽猛,但是毕竟人数处于劣势。随着金军源源不断地赶来,宋军最终招架不住了,只得撤退。金军乘胜追击,李显忠部损失惨重。
原本听说李显忠围攻宿州,打算御驾亲征的宋孝宗,此时也只能打消念头,诏令张浚组织人马防范金兵来袭。
也正是因此北伐失利,才让宋孝宗下定决心,做一件“凶残”之事。
宋孝宗做的“凶残”事
北伐可谓是宋孝宗一生的梦想,此次北伐失利,自然要复盘一番,看一看问题都出在哪里,为下次北伐做好充足准备。
最后归纳下来,除去金军人数众多,最主要的问题是被那些文臣拖了后腿。或者说,是被宋朝的文官体系给拖了后腿。
因为宋朝有祖训“刑不上士大夫”,使得那些文臣做起事情来有恃无恐。就拿这次北伐来说,不少主和的大臣明里暗里地在拖后腿,地方上的官吏更是各种阳奉阴违。
此外,宋朝的文官太多了,很多官职都是多余的。而这些人又耗费了大量税赋,这就使得能花在军队上的钱变少了,直接影响了士卒们的俸禄、伙食,乃至武器装备。事实上,很多士卒都是缺乏防护的。有些军队甚至弓矢的数量都严重不足。
这些原因加在一起,才导致了这次北伐失利。
如果宋军能够粮草充足,武器装备完善,不说以一敌十,至少以一敌五问题不大。也就不会出现不得不撤的情况了。
为此,宋孝宗决定“大刀阔斧”的整顿这群文官,让他们明白“时代不一样了,刑不上士大夫已经成了过去式”。
宋孝宗首先对御史台进行大换血,提拔了一大批没有背景的年轻人充当御史。这些人是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于是开始大肆弹劾朝臣。
不少大臣的陈年旧账都被翻了出来,最终一一被治罪,一些人甚至被抄家。从其府邸里得到大量金银,这些钱最终都进入国库,成为下次北伐的启动资金。
与此同时,宋孝宗开始严抓大臣的考核。以前的考核都是走走样子就完了,但是从宋孝宗开始,这考核越来越严厉。一旦不达标,就直接罢官免职。不少滥竽充数,或者靠着溜须拍马上位的官吏,全都被赶出朝堂。
前面还提到了,宋朝的文官数量已经远超实际需要,很多人都无事可做,白拿俸禄。这些人被称作冗官。对于这些冗官,宋孝宗毫不心慈手软,直接将他们全都罢官。同时将一些无意义的官职直接删掉。
一时间,大臣们“哀嚎不断”,但是百姓却拍手叫好。毕竟他们的税赋压力也因此减轻了不少。
同时宋孝宗还规定,大臣但凡到了70岁,必须告老还乡,休想赖在朝堂上。
后来他又断断续续地·精简了不少官职。到最后,南宋的大臣数量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
此外,他还严禁大臣结党营私。一旦发现,可不是罢官那么简单了。
这一系列的措施下来,在整个南宋的官员锐减,大概只剩下原本的三分之一。但是整个朝廷的运转效率反而提升了。此后的南宋朝廷,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可以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如臂指使。
只可惜的是,宋孝宗实现这些转变耗费了太多时间,以至于他有生之年再也无力实现他心心念念的北伐了。不过他所做的一切,也使得南宋的实力提升了数倍,这才得以延续百年。说宋孝宗为南宋“续命”,也不为过。
参考资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