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既要保护环境,又为了经济发展破坏环境;既要节约资源,又被消费主义灌输不断浪费资源;既要公平公正,却又不断追求效率......
古玩收藏,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在古代能玩得起收藏的人非富即贵,老百姓连沾边的机会都没有。到了现代普通民众也能参与了,上世纪80、90年代到之后的十几年里,民间发现了无数的宝藏,成就了一批白手起家的大藏家。
然而到了如今,从“只认藏品”过渡到“只认拿藏品的人”,才过了多久?
吴冠中亲自签名
说个有趣的往事,大约十几年前,上海的苏女士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参与竞拍,花费253万的高价,买下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池塘》。
那时候吴大师还健在,但他的作品已经炒得越来越高。苏女士买下没多久,就有另一家拍卖行联系上她,说已经涨了很多可以马上转手,苏女士欣然答应。
然而没过多久,工作人员却告诉她,这幅作品可能是假的。苏女士刚开始不相信,她在大拍卖行买的怎么可能有假?找到翰海拍卖公司质问,人家也说可以用“信誉担保”,不可能假。
后来苏女士经人介绍,联系到了吴冠中本人!老先生仔细看了几眼便知道,细节处风格粗糙差距过大,根本不是他画的。于是便提笔,亲手在此画玻璃框上写下“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九个字,还签下自己的名字。
按理说,吴冠中先生都亲自签名证伪了,算证据确凿了吧?然而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后面苏女士把拍卖公司告上法庭后,竟然败诉了。
理由之一是“画家本人证伪不算证据”,因为吴先生没有“鉴定资质”,还怕他与苏女士有“利益来往”后说假话,这个理由虽然看起来挺扯淡,但如果按照严格的程序正义来说,还勉强说得过去。
而第二个理由就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了,因为苏女士在竞拍前签下了拍卖公司的“免责条款”,所以公司免于责任。
这个条款最重要的就是那三个字:不保真。
可叹吴老先生一生为人正气,生命的最后两年还在为赝品事件挺身而出,勇于发声,最后却败在了资本的钻空子条款之下,无力补救。
拍卖公司的“不保真”条款,本意是规避风险,因为藏品的来源五花八门,很多工艺超绝的赝品,也经常会让专家们打眼,有了这个条款,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司的利益。
可是既然都不保真了,又凭什么宣传拍品都是传承有序呢?
不仅是内地的拍卖公司,苏富比也同样干过。香港苏富曾以1634万的价格,拍出一副林风眠的《渔获》。宣称这件作品是丹麦驻华大使彼得森旧藏,彼得森和林风眠是好友,1960年获赠此画,保存了几十年,实乃传承有序的绝佳名作。
然而后来事情真相出来丢大脸,此画是伪作,查明从1959年至1962年期间,根本就没有彼得森这个驻华大使,查无此人,凭空冒出来的。
你看看,这些还都是现代作品,离我们没多远,所谓传承有序就不断的闹出笑话。想一想,古代艺术品那都是几百上千年时间打底,尤其是传世的,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就算给你一台时光机穿越回去,你也没办法查明清晰的来源。
清代学者徐余曾言:前人笔墨伪者居多,古今赏鉴家受人欺者过半。
造假自古有之,而且防不胜防。可是拍卖公司作为一个平台,自然有义务帮藏家们规避这个风险。国外的佳士得、苏富比等大公司,虽然也经常拍假,但只要拿出确凿的证据,那么公司就会无条件退货退款。
然而国内的拍卖公司,却死咬着“传承有序”不放,就算犯错了那也嘴硬的跟石头一样,坚决不承认。
曾经从民间也大量征集过精品,如今他们反应过来了,干嘛把这块蛋糕分出去,垄断不是更香吗?
早已过时的传承有序和不保真,仿佛一个天生相融的矛盾体。为的不是去伪存真,也不是维护买家利益。而是筑起了一道高高的城墙,筛选出只对自己有利的条件,阻断民藏向高端进发的出路!
到了如今,已经彻底演变成“只看人不看藏品”,这个人的身份越高,财富越多,就越受欢迎。相反,只求一个公平的民间藏家们,最后得到的,恰恰是最大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