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正面管教》第2章几个基本概念总结

看这一章的名字就知道这一章仍然主要是理论性的东西。它旨在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书中提到了“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的概念。

“赢得”和“赢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后者是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孩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小孩子特别是在小的时候,总是会想做一些他这个年纪可能完不成的事情(不是危险的事或者坏事),然后不出所料地搞砸了!家长应该花时间去和他一起做这件事情,教他方法,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参与进来,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骂他一顿,跟他说我早告诉你这样不行!我就说会怎么怎么着之类的话!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体现。不过已经展现出了“赢得”的核心:大量鼓励,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

书中还提出,大家往往有一个普遍的误区:孩子若不为自己的错误吃些苦头,就不会得到教训。

理由是,羞辱会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造成巨大的寻上,可能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在寻找别人的认可”。

在这个观点上我现在虽然倾向于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跟我本人的一些经历有关),但说实话还是有些疑惑的。

疑惑的不是羞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而是对孩子错误的教训都是羞辱么?也许书后面章节的内容会有答案,这里就不过多探讨了。

那么,如何“赢得”孩子呢?书中归纳了四个步骤:

1.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合适你的理解是对的。

2.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3.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 让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

这个四个步骤我觉得都挺难做的。

第1条, 有点像恋爱期间猜女朋友的心思一样,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和他掰扯道理;不过其实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还没有恋爱时对待女朋友有耐心,潜意识里都会觉得孩子这么小懂什么,很难把他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一开口就成了说教。

而且,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都不会很弱,在遇见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预期的时候很容易上头,对着孩子疯狂较劲。最后往往不是强势的压制孩子就是无可奈何地放任孩子大哭大闹。

因为你不理解他,所以他也不愿意去听取你的观点。如前面所讲,如今早已不是“旧时光”里有人树立着“顺从”的榜样了,时代在进步。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与时俱进,放下旧观念,平等的对待孩子,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情绪了!并且向孩子表达出来,不要因为他是个孩子就不好意思交心。

第二条大概就是贯彻书中一直提到的对孩子的态度,和善而坚定。同情就是和善,不宽恕就是坚定。

同情理解他的情绪,但不认同宽恕他的行为。做到这个的难点就是,一部分原因和第一条的原因很像,你很难同情理解一个小孩子的情绪,当你忙了一天,晚上看见他把作业搞得一塌糊涂,很难不上头。

一部分原因则是把情绪和行为本身分开本来就是很难的一件事,大约就是那种“你做错了事情,我还不能批评你两句”,“做错事就要承担责任”之类的感受。这点说明的就是,理解情绪和承担责任并不冲突。

还有一部分原因恰恰和前两种相反,就是家长或是因为娇纵,或是也因为骂孩子骂的凶了的补偿行为,宽恕孩子的行为。或者更多的时候羞辱孩子的同时又宽恕了孩子的行为。

第三条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就像和朋友交心一样向孩子敞开你的内心。难点就在于我们往往羞于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内心,或者觉得没必要他只是一个孩子。

大人也是不可避免会有情绪,这时候就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自己的情绪,情绪也有地方释放,同时也会让孩子感觉你是在和他沟通而不是在说教。

第四条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了解过这种观点。就像上面举的例子一样,我们尝尝害怕孩子搞砸一件事情或者自己举手就能完成的事情,没有耐心去带着孩子笨手笨脚的完成。

我个人感觉这一条很重要,我个人就是小时候有个勤快又急脾气的老妈,这也就导致我从小就有一个独立性差的称号,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骨子里都有不自信的一面,做事情时总是怕做的不够好被别人耻笑之类的。

有点悲伤的是,当我养育孩子的时候虽然告诉自己要让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然而还是会在某些时候不自觉地和我母亲的做法类似了!

再加上我自己一直对自己的未来事情有一些焦虑感,很长一段时间情绪并不是特别稳定。

这就导致对孩子时而过松,没有花时间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他自己很多时候自己解决不了问题而对这件事情失去了自信心。

时而又对他没有耐心,对他说了太多的不要做什么,同样让他自信心缺失。

我媳妇也和我差不多同样的情况。再加上现实问题,我妈的隔代带娃,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之类的造成我家老大今日之性格。

虽然说,不爱学习、不擅长学习并不见得有什么问题。但我还是希望他能在到了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时候,能有更多的选择。希望他有一个能应付世间很多事情的能力和自信。

所以,与大家共勉!不要轻易放弃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在孩子犯错或者仅仅是不符合你的预期的时候,尽量去理解他的情绪,和他和善的沟通,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里就又要说到和孩子之间的言行问题。

书中说,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的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而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侮辱的语气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

就比如,当孩子把牛奶打翻后,要先告诉自己这件事情没必要生气,不要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跟你说过要小心一点!”“一点都不让人省心!”之类的话。

而是应该和善而坚定让他去承担这个行为的后果,清理干净。而做这件事的时候,问孩子怎么做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就是让他有选择感,而不是被操纵感。

书中提到了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阿德勒的几个基本概念。

1. 孩子是社会人

这个不用多说,人的行为本身就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也不例外。

注意的一点是: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可以看作是孩子们的“求存模式”,你对他的一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就会更深层次一点。

2. 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鲁道夫 德雷克斯说“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这往往就会导致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是下一条所说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没有清醒的意识,对于达到目的想法也是错误的,这就导致他的行为会惹人讨厌,他们就会更有急迫感,导致恶性循环。

所以要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他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

3.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其实我们人类很多的行为本来来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如同上面所说的,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背后的原因很重要。外人是没有义务做这件事情的,父母再不去做,谁还能帮到孩子?

5. 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书中提到阿德勒一个有意思的“14天治愈计划”的方案。他宣称只要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就能够在14天之内至于任何有心理疾患的人。具体的做法就是,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情,坚持14天!

我用AI查了一下,是出自他的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有机会了也拜读一下。

且不谈随着现在社会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经开始有些排斥无私奉献的观点,也不说这个14天计划是不是真的有效。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无疑是很重要的。有利于通过他们的体验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防止他们走向一些极端。

具体的方法就是教导他自己依靠自己,不要为了图省事,把孩子本来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代劳做了,而是要花时间去教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教他们为家里或者班级做一些贡献。

6. 平等

上一章中已经说过,平等不意味着“完全相同”,是指“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

7. 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不要为犯错误而羞愧,我们都不完美。我们要学会、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作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

就是教孩子解决方法,而不是情绪上的输出,让他觉得自己是笨蛋,坏人、无能,以至于丧失自信力,变成什么都不敢做的讨好者。

当把犯错误看做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

矫正错误的方法:

(1) 承认;(2)和好;(3)解决。

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

8. 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不是简单的一句“我都是为你好!”!而是言语背后的感觉,让孩子感觉到你是爱他的,他会能愿意和你一起探讨,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章的内容到此结束。

学到的方法,书中已经归纳出“赢得”的四个步骤。

再根据从概念中获得的感悟,具体到孩子身上,就是要提醒自己去寻找孩子完成作业困难背后的动机,避免不必要的情绪输出,和孩子建立起一种缓和的气氛,而不是一开口就让他觉得准备和他讲道理,教育他。

孩子出错时,控制自己的情绪,花时间去和他一起解决方法,注意不要直接安排他怎么做,和他沟通。

我尝试过让孩子自己列出写作业计划,自己去控制时间,有些成效,但没有坚持下去,下面会继续坚持一下。

多和他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要焦急,一件一件的解决。如书中所说,一开始可能会有反弹,也不要紧,坚持一下,至少温和的方法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

尝试引领孩子参与到家务事中。

或许哪天孩子把握住了一种成就感,就会是质变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