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了心腹胀痛,并且疼痛感如同锥刺一般,甚至还会有气急口噤、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以及大便不通的症状,那么就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了,这极有可能就是寒实所引起的病症表现,通常情况下,都与患者平日里的饮食不节有关,比如总是爱吃冷食,那么最终就很容易导致冷食积滞,阻结胃肠,此外,若是在暴饮暴食后又反复感染风寒,那么就会促使寒邪侵入体内,继而引起气机运行不畅,甚至出现气机逆乱现象,而这些都很容易导致上述病症发生。
关于此类病症,其实在很早之前,医家们就已经有所发现了。在《名医类案》中,就收录了这样一个医案,医家虞恒德曾对一位五十来岁且身材瘦小的妇人进行诊治,此妇人患有便秘病症,具体表现为大便燥结不通,即便想要进食,但每次都吃得都很少,小腹也会隐隐作痛,虞恒德对其切脉后发现,妇人的脉象六脉皆是沉伏结涩,便认为是血虚肠燥病症,随即开了补血的方子,并加入了润肠通便的药物来进行缓解,但妇人吃了一段时间药物后,症状不仅没有消除,腹部反而更加胀满了。
之后,虞恒德便改用了李东垣的枳实导滞丸和张仲景的三物备急丸,但此时,由于病人胃气太过虚弱,以至于药丸刚吃下就吐了出来,后来,虞恒德就想到了用黄蜡包裹药丸,以限制其不侵犯胃气,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直达肠腑,果然,妇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症就得到了治愈。
此医案中使用到的三物备急丸,就是张仲景收录在《金匮要略》中的经典药方之一,有着攻下寒积的作用,通常被用来治疗因寒实引起的腹部疼痛,虽然该药方是丸剂,但如果患者出现了口噤,也就是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的情况时,那么也可以用鼻饲的方法给药。该药方的组成很简单,仅含3味中药,分别是大黄、巴豆以及干姜。
方中的巴豆辛热峻下,在《本草从新》中称其可以“开窍宣滞”,能够去散脏腑中的寒邪,而干姜辛温,温中兼能散结,可助巴豆辛热峻下,攻逐肠胃中的冷积,此时再加上大黄,便可荡涤胃肠中的积滞,推陈致新,大黄具有苦寒药性,既能受到巴豆、干姜辛热的牵制,又能防止巴豆的辛热之毒太过,而伤及脏腑,此乃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所以,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巴豆配大黄,能够“泻人反缓”。
该药方是张仲景的辛热峻下和苦寒泻下的合用药方,相反相成,共同形成急攻的温下峻剂,是治疗寒实冷积,暴急之证的代表方。主要以“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为典型病症。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发现三物备急丸可用于治疗牙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久治不愈的风寒咳嗽,慢性消化不良性肠炎、肠胀气,急性胃肠胀气,小儿食厥症,因寒食凉饮暴发之心腹急痛,缠绵久治不愈的疔疮,老年性便秘,肝硬化腹水,寒邪凝滞型痛经等疾病[1]。
三物备急丸三味中药里,巴豆和大黄都属于药性峻烈,因此对于急病以及暴发疾病,且属于寒积的疾病大有可为。随着现代药理的研究,发现三物备急丸具有泻下、解痉、抗手术后腹腔粘连等药理作用[2],而且现代临床中也逐渐发现,三物备急丸还有更多奇妙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肠梗阻、术后肠麻痹、严重胃肠功能障碍、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寒结肠胃急腹症、胆总管结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2]。
但大家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三物备急丸这个奇效良方重在攻除冷积,因此,服用药物后,所出现的呕吐或者腹泻症状,均是邪去之象,如果服用药物后不下或者下之不快,那么也可以服用热粥来增强药效。此外,该方剂中的巴豆具有较大毒性,对肠胃的刺激比较强,所以在使用时,也要根据患者当时的病情轻重来选择剂量,如果服用本药后泻下情况比较严重,那么也可以食用冷粥止泻。
参考文献
[1]陈宝洪,陈应华,陈应兴,等.三物备急丸临床应用心得[J].中国民间疗法,1998,(3):36-37.
[2]梁晓夏,张保国,刘庆芳.三物备急丸(汤)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临床运用[J].中成药,2008,30(12):1831-1833.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