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内,不少地名里带有“卫”或者“所”字,如:灵山卫、浮山所等。带有这两个字的地名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这其实和明朝军队编制实行的“卫所制”有关,带有“卫”“所”字样的地名,当初都是驻军之地。当年,朱元璋当吴王时,就开始设卫,后来地盘占到那里,就把卫设到那里。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的敌对势力基本消灭,国家基本统一,政权初步稳定,该设的卫也基本都设了。
具体到山东,起初设立了宁海卫(牟平)、莱州卫、登州卫(蓬莱)、青州卫等四个卫。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时,又在山东沿海增设七个卫:鳌山卫、威海卫、成山卫(荣成)、靖海卫(荣成)、大嵩卫(海阳)、灵山卫(胶南)、安东卫(日照)。
当年,在沿海设立这些卫的目的就是保卫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扰破坏。在明朝初年,这些卫均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司直接指挥。到明永乐年间,在山东沿海设营,做为都指挥使司和卫的中间军事指挥机构。
山东共设三个营:一是即墨营(即墨),二是文登营(文登),三是登州营(蓬莱)。三个营管辖山东全部二十四个卫所。
具体说来,即墨营管辖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共四个卫和石臼、夏河、胶州、浮山、雄崖、海阳六个千户所;
文登营管辖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海卫四个卫和四个千户所;
登州营管辖登州卫、莱州卫、青州卫三个卫和三个千户所。
营中设把总(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武职官员。把总为各营长官,与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同掌管总营事。这样一来,明初的山东半岛东部就先后设立完善了营、卫、所防御倭寇的军事体系。这就是“卫所制”。
这个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军师刘伯温,对历代兵制进行了认真研究后、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的军队组织结构,主要参考了隋唐时代的府兵制。什么是府兵制呢?府兵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的农民,农闲时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嘿嘿,是不是和我们的民兵有些类似啊?……
而明朝的“卫所制”军队组织,主要是卫、所两级。具体说来就是,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百户辖2个总旗,每个总旗50人;总旗辖5个小旗,小旗10人。
卫所归各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五军都督府直接归属国家军事最高管理机构“兵部”;五军都督府按照区域划分的,具体为: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山东都指挥使属于左军都督府管辖。
当时,山东的卫所有:
安东卫(现属日照岚山)、
鳌山卫(现属青岛即墨)、
灵山卫(现属青岛黄岛)、
大嵩卫(现属烟台海阳)、
莱州卫(今属烟台莱州)、
宁海卫(今属烟台牟平)、
登州卫(今属烟台蓬莱)、
靖海卫(现属威海荣成)、
成山卫(现属威海荣成)、
威海卫(现属威海)、
任城卫(现属济宁兖州)、
济宁卫(今属济宁)、
平山卫(现属聊城)、
东昌卫(今属聊城)、
临清卫(今属聊城临清)、
济南卫(今属济南)、
益都卫(今属潍坊青州)、
德州卫(今属德州)、
沂州卫(今属临沂)等。
山东的千户所有:
雄崖所(今属青岛即墨)、
夏河寨(前)所(今属青岛黄岛)、
浮山(寨前)所(今属青岛)、
胶州所(今属青岛胶州)、
浮山所(青岛)
王徐寨前所(今属烟台莱州)、
金山左所(今属烟台牟平)、
奇山所(今属烟台芝罘)、
福山中前所(今属烟台福山)、
大山前所(现属烟台海阳)、
宁津所(现属威海荣成)、
寻山后所(现属威海荣成)、
百尺崖后所(今属威海文登)、
海阳所(现属威海乳山)、
石臼所(今属日照)、
莒州所(今属日照莒县)、
肥城所(今属泰安)、
东平所(今属泰安)、
诸城所(今属潍坊诸城)、
滕县所(今属枣庄滕州)、
武定所(今属滨州)等。
作者学识有限,本文如有疏漏,望诸位先进贤达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