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孙女
钱钟书将婚姻比喻成一座围城,围城里面的人总想出去,围城外面的人又总想进来。其实我们细想想,其实这世上的大多事都像是“围城”,因为不存在着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总是看着他人碗里的总是好的。
孙中山是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发展十分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个人影响力不言而喻,能够出生于这样一个家族,可谓称得与有荣焉,得有祖荫庇佑,此生定是平步青云、轻松畅意。
然而也未必如此,作为孙中山嫡亲孙女的孙穗芬于此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位,她出生于一座众人艳羡的“围城”,前半生逃离,后半生追寻。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可以尽力为自己选择活出怎样的人生,孙穗芬已然是一个传奇。
孙中山孙女
前因后果
孙中山长子孙科共有四朵金花,命名为“英华芬芳”,按照排序孙穗芬应是孙家幼女,但孙穗芬由出生起从未被孙家官方承认,也就是说即使他们血缘相近,但终不算是正统不能相亲。
1973年,孙科在台湾病逝,孙穗芬闻讯赴台奔丧,却未料及发生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
抵达台湾后,孙穗芬才得知她竟然连为父亲上一炷香的资格都没有,孙家族中兄长地厉声呵斥她:“你来这里做什么?”
闻听此语孙穗芬犹如被当头棒喝一般,孙科的墓碑,上面只列有“两子两女”,不曾有她的余位,这时候孙穗芬才真正明白了为何成长中父亲的位置总是缺席着的,他们本就是陌路人罢了。
孙穗芬不卑不亢地放下一句:“我姓孙,是他的女儿!”,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灵堂。事后,孙科二女儿孙穗华回应:“父亲在世时,从未向我们提起孙穗芳、孙穗芬2人,父亲过世之后,她们就冒了出来,我们从没有见过她们,倒是感觉莫名其妙!”
孙中山
这次交手过后,孙家上一代人的恩恩怨怨才逐渐重新浮出水面。
孙穗芬的母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有名的交际花——蓝妮。孙穗芬晚年回忆母亲时也提到:“妈咪是当年上海滩有名的美人!”不仅如此,蓝妮还为人聪慧,精通英文。
蓝妮与孙科结合时,蓝妮刚刚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过惯了大手大脚的“太太”日子,蓝妮离婚后一度以为自己花光身上的剩余钞票之后,便会一猛子扎向黄浦江了此残生。
孙科的感情状况也不容乐观,他已有原配夫人陈淑英,加上孙科一向风流成性,“绯闻女友”众多。除了蓝妮以外,还有一位与他同居四年之久的严蔼娟,当时严蔼娟已身怀有孕,为孙科生下了四朵金花中的孙穗芳。
蓝妮为了生存逐渐做起了上流社会的交际花,终日流连于歌舞会场。1935年,她接到同学陆英的电话,邀请她参加家庭晚宴,在这场宴会上,蓝妮遇见了正独居在南京担任立法院院长的孙科,正可谓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孙穗芳与母亲
孙科就此与蓝妮开展了浪漫的地下恋情,对外孙科只称蓝妮为他的私人秘书。
民国成立后,早就废除了旧式的婚姻制度,主张一夫一妻制,可是随着孙科与蓝妮的关系逐步升温,身为立法部门工作人员的孙科,知法犯法,情到浓时,竟主动登报发表声明承认蓝妮“二夫人”的身份,举国上下一时间舆论哗然。
蓝妮和孙科的婚姻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虚幻的泡影,既不受法律保护,也没有亲友见证,随着爱情的余韵逐渐褪去,二人劳燕分飞,孙科留给蓝妮的仅有华美精致的玫瑰别墅,以及幼女孙穗芬。
原生——流浪与游离
如果说每个人的命运从出生前便已经注定,那么游离与流浪就是她生命的主题。
1938年,孙穗芬诞生于上海法租界,十岁之前她主要成长在这里,童年回忆总是美好的,孙穗芬后来辗转生活在世界各地,但是她最爱的只有上海,上海对她来说有一种家的味道。离开了故乡,之后的旅途不论去往何处都只是一种流浪。
孙穗芬
十岁对于孙穗芬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分水岭,跨越了这道坎之后,孙穗芬之后的人生可谓是一波三折。
1948年,母亲蓝妮将年仅十岁的孙穗芬托付给弟弟蓝业申,送二人前往香港。蓝妮对于时局产生了误判,她认为这次迁徙只是短暂的腾挪,要不了多久他们一家人还能够重回内地。
于是她就选择将手中的房产变卖,然而到了香港之后,蓝妮一下子傻眼,回程之日遥遥无期,在无尽漫长的等待当中,蓝妮逐渐失去了与生活博弈的筹码,她们母女二人生活得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
在那段岁月当中,蓝妮唯一的希望便是幼女孙穗芬,所幸孙穗芬的读书成绩一直不错,高中毕业后被美国一所待遇优厚的教会大学录取,学校承诺会向其发放四年的奖学金。这简直令人兴奋不已,然而孙穗芬在香港拿不到赴美留学的签证,大好的前程只能选择放弃。
不过留学虽未能如愿,但终归地不长无名之草,天不生无路之人,孙穗芬继承了母亲的美丽外表,1955年,年仅十七岁的孙穗芬被台湾一家航空公司选中,成为了有史以来台湾航空年纪最轻的空姐。
孙穗芬
在工作过程中她结识了日后的丈夫,一位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飞行员孙康威。两年后,二人喜结连理,婚后孙穗芬辞去了一切公司职务,专心做起了家庭主妇,陪伴丈夫与三个孩子。
从她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轨迹来看,我们真的很难以将她与孙中山后人的身份联系起来,当然这恰恰是孙穗芬想要的。
孙穗芬生前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不喜被冠以“名门之后”的称号,甚至听到别人称自己为“孙中山孙女”时,会感到无比的愤怒与失意。
每个熟知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会明白孙中山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与孙穗芬而言,她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感情同普罗大众都是一样的,她以祖父为傲的同时,深知这种巨大的骄傲并不是属于她个人身上的光环,不符合实际的东西,不应该轻易去接受。
孙穗芬
孙穗芬厌恶“光环”,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始终找不到作为孙家后人的归属感,对于这个名盛一时的世家大族而言,自己仅仅算是个无名无分的边缘人,始终游离在外,这种游离并不仅仅意指距离,更加是一种从心底的认同。
孙穗芬说:“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他拥有选择的权利,不应该把选择的失误归罪于他人。”
孙穗芬谈起与父亲孙科的关系,直言父女之间十分疏远,接触很少。父母亲选择分开后,她与父亲见面的机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家庭缺失的那一块伤疤,是孙穗芬心头隐隐的痛。童年的阴影有时需要用一生去治愈,温暖已然冰封的心灵。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世界。”我想,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应是孙穗芬一生中最期盼成真的梦想,很幸运的是,她做到了。
孙穗芬
人生半程,勇敢回眸
孙穗芬嫁做人妇后,人生始终以家庭为圆中心旋转。
她与丈夫的生活安定和睦,婚后不久,孙穗芬携母亲蓝妮同丈夫一起迁居到泰国曼谷,之后又随丈夫回到美国入籍定居。
于世界上的大多数而言,这样的人生基本上属于一眼望到了尽头,还能再泛起什么波澜呢?
孙穗芬与丈夫结婚之时仅十九岁,光阴如流水,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韶华转眼逝,三十九岁的人已然一脚迈入了人生的后半程,常闻听人说:“四十不惑。”孙穗芬却始终不解其味,在她看来人生中还有很多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可能做到不惑。
为了解惑,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换种活法。
孙穗芬
在孙穗芬人生的第二道分水岭来临之前,她反其道而行之,先不着急过岭,先活明白再说!
若说前半生中,孙穗芬最大的遗憾便是当日未能完成大学学业,为了圆梦她在39岁的时候决定跳出家庭这个熟悉的圈子,重新回归校园接受教育。
这是人生中多么难得的一次经历,孙穗芬与大儿子同时就读于一所学校——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那一年她是校园中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
孙穗芬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分别获得了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A,并且荣获华尔街日报奖,一度孙穗芬成为了美国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
要知道,一年一度的华尔街日报奖是由华尔街日报社设立的,它只颁发给当年全美金融专业毕业生中成绩最优秀者。而孙穗芬不仅获奖,她还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亚利桑那大学的女大学生。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让人为她感到赞叹不已。
孙穗芬
很少人有这样的勇气,敢于去挑战自己生命的极限,孙穗芬的故事截止到这里,已经可以被搬上电影荧幕,成为一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艺术佳作。
但是生活远远比电影要精彩得多得多,孙穗芬的勇敢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1986年,孙穗芬接受美国商务部的任命,成为一名华裔外交官,但孙穗芬的挑战绝不止于此,人生兜兜转转的旅途,她要什么都亲身经历一遍。之后孙穗芬尝试经商,独立创办咨询公司,年逾六十依旧为工作奔波得乐此不疲。
当下年轻人十分流行为自己的人生界定一个“态度”,简单来解释“态度”,它代表的意义大多是不希望被外界的眼光所定义,活出特立独行的自我。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穗芬就是一个有“态度”的人,她的“态度”鲜明直接,不喜欢“名人之后”成为自己姓名的前缀,不希望永远依赖着祖上的光荣过活。时间会证明一切,孙穗芬通过个人的打拼,证明了自我的存在。
孙穗芬是一个值得被学习的人,她最难能可贵的便是自己的脚步始终跟得上“态度”,这样才不会显得“态度”是那样的生硬虚假。
孙穗芬
意外来临
11年1月1日,新年伊始孙穗芬却在这元旦之日,不幸遇险,从台北至桃园机场的路上遭遇车祸。
据悉,肇事司机是一名年仅十九岁的男大学生,事故发生现场当场死亡,跨年夜当晚他们一行人彻夜狂欢未眠,转天清晨驾驶之时头脑发昏,引发疲劳驾驶,这才酿成惨事。
孙穗芬毕竟是一位古稀老者,身体恢复能力大不如前,经历多场手术过后,身体状况时好时坏,虽然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极力抢救,但终无力回天。虽说人固有一死,但是以这种意外离世,还是让人觉得遗憾不已。
一代传奇孙穗芬的人生就这样落下帷幕。从她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来看,人生真的是一场修行,在每个人生重大节点上,其实不过是一个选择。
孙穗芬离世
孙穗芬从来不轻易地定义自己,为自己设限,她的儿子孙忠伟说:“她永远也不会觉得自己老,她会永远保持着活力!”所以很多时候,上天赐予的一切,不论好坏她都照单全收。
孙穗芬行为举止大有佛家讲究“八风不动”的意味,“八风”即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遇到这四顺四逆之境,都可安稳不动,这是一种境界。
自小经历人情冷暖,少年家贫,中年敢于突破安稳,大胆开创新局面,晚年依旧保持昂扬之姿,这是孙穗芬的修行,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