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口述:军休老干部王老
文字整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一声巨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举国欢腾,举世震惊。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一刻,人们看到的是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而我们这群已经为这一刻的到来努力了多年的人,却只能隐姓埋名,没人知晓,也不能让人知晓。”发出这番感慨的是军休老干部王老,一位最早投身中国核工业建设的老战士。
蘑菇云腾空升起
1955年,党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核工业。王老也在这个时候成为北京地质学院核物理物探专业的学生。经过五年高强度的保密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时,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这批毕业生,并对他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王老被批准入伍,分配到解放军某部,任务是进入粤北山区寻找铀矿。专业知识告诉王老,铀是制造核武器所必须的矿物质,将来发展航天事业、造核潜艇、核动力航空母舰,以及发展核电等都必须靠铀元素产生的原子能。
部队在粤北山区的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房子是用杉树皮搭建的,室内室外温度是一样的,到了冬天,放在室内洗脸盆里的水也结了冰。勘探区域被划分为众多站点,部队以连或小分队为单位,一站一站地推进勘探工作。在站点转移时,都是自己背着、挑着设备、仪器、工具,以及行李、米面、锅盆等生产生活用具,并重新用树皮、茅草和少量的帐篷建起营房住下。官兵们每天都是迎着朝霞、踏着露水上山,中午在山上吃点干粮,喝点凉水,傍晚返回住地。
勘探工作以地毯式、篦梳式的方式进行,不管山有多高,还是一人多高茅草阻挡,或者是悬崖陡壁,都要按已确定的方向前进,不得走“S”型绕道而行,不放过任何一块岩石。山中常遇雷电交加,如果正在山顶遭遇雷电,为了保护精密仪器免遭雷击,就要背着仪器不顾一切往山下跑,因此常常引发险情。
有一次,王老与一个战友搭伴勘测。王老背着仪器在前面测量,同时在后面绘图。忽然乌云翻滚,两人赶紧跑向山下避雷。正好赶上前面一个大陡壁,王老正慢慢下时,忽听战友“哎呀”一声大叫,就从十几米高的山崖上滚下去了。老王赶紧顺坡滑下,只见战友像倒栽葱似的栽在一个水坑中一动不动。王老拽住同事的脚拉上来,发现战友的脸是撞在石头上了,血流不止,昏迷不醒。王老把拖到一块大石头上,按压他的肚子,吐出几口水后人才苏醒过来了。王老又冒着大雨在山坡上高声呼救,其他战友前来将受伤的战友抬回营房。
王老和战友们在粤北山区历经千辛万苦,目的就是要找到铀矿。但真正找到了铀矿,他们又要面对更大的挑战,那就是放射性物质给人体带来的危险。然而,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华民族能挺起腰杆,王老和战友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在粤北山区整整战斗了20个春秋。直至铀矿能够满足国防事业和核工业发展的需要。
珍贵的历史材料:寻铀的队伍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有一群人在深山里承担着一项特殊使命。王老他们只知道他们的工作是保密的,而保密的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他们只能坚决完成任务,不能图名图利。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投身核事业30年的王老,终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全国其他主流媒体也相继报道王老和战友们的事迹。王老激动地说:“30年后我们还是出名了。这说明那些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勇于献身的人,特别是那些长期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人,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
听了王老的讲述,让我又想起了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为有人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