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车间第 129 条推送
11月27日,贵州茅台召开了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
此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2024-2026年度现金分红回报规划》《2024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方案》《关于调整酱香型系列酒制酒技改工程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规模及总投资的议案》《关于选举监事的议案》等议案。
根据《2024—2026年度现金分红回报规划》,茅台拟实施2024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23.882元(含税),合计超300亿元。茅台近六年常规分红率平均为51.9%。随着《2024—2026年度现金分红回报规划》的实施,贵州茅台的常规分红率将提升至75%。
此次股东大会,茅台另一个较大的动作是,用自有资金30-60亿元,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约1670583股—3341164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0.1330%—0.2660%,回购股份将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这是贵州茅台上市20余年来首次回购,更重要的是,不同于以往,回购的股份将注销。这意味着减少流通在外的股份数,进而可以提高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从而提升财务指标和股东回报。市场也做出了积极反应,截止27日收盘,贵州茅台涨至1519.05元/股。
通过真金白银的分红回购,茅台强化了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信心。这体现了茅台的实力,也体现了其作为国企的社会责任。
此次股东大会,还传递了消费市场上,各地终端价回温的信息,茅台重申增长目标不变,以此强化市场信心。特别是在问答环节,茅台集团总经理王莉明确表示,目前茅台不存在纾困问题,但存在供需适配的问题。她强调,未来茅台将加强自营和经销渠道体系建设,以增加市场触达面,尤其是在私域渠道方面。
王莉还特别提到了,茅台的目标是在2035年成为一家国际化公司。茅台将从品宣、法规、产品、渠道、价格、政策等六大体系推进茅台国际化。目前,国内白酒市场竞争激烈,“出海”成为很多白酒企业的共同选择。
不约而同,是因为海外的确有大机会。
一方面,海外烈酒市场在高速增长。根据德国数据统计机构Statista估算,2023年全球烈酒消费约5253亿美元,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的营收持续增长,而且,这个趋势有望继续保持。
另一方面,中国烈酒基本上没有进入这个市场。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白酒行业实现总产量629万千升,销售收入达到7563亿元,出口量和出口额却分别仅占0.24%、0.74%。
目前,茅台是中国白酒出海最成功的企业。2023年,茅台出口额达到43.5亿元,占中国白酒出口总额的75.1%,可谓一家独大。从三季报披露的海外营收数据来看,茅台出海成效显著。今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海外营收达34.83亿元,同比增长16.71%,增幅较去年同期的7.62%增加了9.09个百分点。
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茅台目前的国际化进程,只是产品出口,消费群体,也多是海外的华人群体。出口只占茅台总营业收入的2.9%,跟国际烈酒巨头的差距还很大。
显然,要实现茅台的目标,茅台必须进一步扩大其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宣传,提升茅台在海外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和认可度。
白酒出口到国外,的确存在适应外国消费者口味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大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喝酒,并不是为了追求好喝,酒精带有苦味和辣味,注定不好喝。加了雪碧的葡萄酒更好喝,但这并不是一种普遍的喝法。人们喝酒是因为对酒精的偏好。一款高度酒好不好喝,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定义的、习惯定义的。
从这个角度,茅台出海,虽然也要针对海外市场的具体情况,改进产品的口味、包装、营销卖点。但让外国消费者接受中国白酒,本质上是教育外国消费者,让他们接受中国白酒文化。所以,归根到底,中国白酒出海,也是中国文化出海。
教育消费者,从来都是一个极其复杂、微妙且昂贵、高风险的事。
好消息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白酒企业都在一起做这件事。2023年,五粮液出口额约10.04亿元,泸州老窖、水井坊等白酒上市公司海外营收比较小。但在“出海”这件事上,茅台领头,上市白酒公司紧随,其他百亿酒企和省酒龙头也在奋力追赶,共同教育海外消费者,传播中国白酒文化。就像一个公地,大家共同维护,共同从中获益。当然,这也需要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积极的发挥协调作用。
更幸运的是,不仅仅白酒行业抱团努力,当下整个中国企业的出海潮,某种程度上,也在帮助茅台出海,帮助中国白酒出海。
国际贸易中,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高技术产品,也不是所有的高利润产品都是高技术产品。美国的苹果电脑、显卡有技术含量,但Calvin Klein、COACH、耐克的之所以畅销全球,显然靠的不是技术含量,而是文化和认同。
法国的航空、能源、核电等高端制造有技术含量,但法国的葡萄酒显然不是靠技术俘获消费者的钱包,也是靠的文化和认同。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高利润,仅仅靠高技术的产品,远远不够,还需要靠那些有着文化含量、品牌溢价的产品。
但一国产品体系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宣纸、汉服、李子柒、敦煌,这些东西,某种程度上看,其实不是文化输出产品,那只是文化好奇。这些产品并不能进入生活层面,只有那些鲜活的、创新的、现代化的产品,才能称之为中国产品。
一国的产品能够在流行、文化中得到认同,获得高附加值,归根到底,是因为一国能输出强势技术产品。所谓强势产品,是指那些凝结着最尖端技术、体现人类最高工业成就的产品,如英特尔CPU、苹果手机、F35战斗机、特斯拉、航天飞机。当一个国家能输出这类强势产品的时候,这类产品在消费者心灵中,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矩阵,品牌形象相互影响,正向反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然后,才有了NBA,职业棒球、好莱坞,再然后,就有了耐克、Calvin Klein、COACH。
中国很早就有了体现高技术能力的产品,比如高铁、歼20战斗机、空间站,但这些产品离生活还是太远。随着中国社会技术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有了电视、手机、新能源车、屋顶上的光伏板等靠近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产品。
这些日常性的,有技术含量和制造难度的产品,构成了完整的现代中产生活,会形成一种心智,把中国产品从低端的印象中提升出来。当中国白酒在消费者心目中更多的和中国新能源车、中国手机、中国的高端家电联系在一起,这就为茅台等中国白酒,打开了出海向上的空间。回顾日本清酒出海的历史,也不难发现,清酒的出海与索尼、松下、丰田、本田这些日常技术性产品息息相关。
借力中国企业、中国品牌的出海,茅台要做的,是将白酒与中国产品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不仅仅是产品出海,品牌出海,茅台从必然从一家中国公司变为一家国际性公司,在企业管理、运营模式、文化融合等方面实现国际化。
(以上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第一车间 出品
酒类原料的秘密:气候与地理如何塑造全球不同酒的灵魂?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