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回望,才发现当时经历的竟然是一个个历史性的开始。作为记者,这样的情况,在我与上汽大众的接触中发生了很多次。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事件,却深刻改写了历史。数据的变化,藏不住这些“不经意”间上汽大众的发展以及它带给中国汽车业的意义——

修宇 博士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桑塔纳参数图片)时惊艳的感觉,当时马路上零星开过的大部分是上海、红旗、212那种方方正正的汽车。虽然我当时还不知道更好的轿车应该是什么样,但桑塔纳却用一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超前的感觉,给出了答案。

从0到1

1984年10月10日,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大众汽车正式签订《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上汽大众宣告成立。

这是国内第一批成立的合资汽车企业,中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序幕由此拉开。他们生产的第一个产品就是桑塔纳轿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汽车厂正门

当时国内的汽车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年产量只有31.5万辆,而日本已经达到了1104万辆,差距巨大。中国需要寻找一条迅速接近世界轿车工业先进水平的道路,合资合作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在众多的国际汽车巨头中,上海选定了愿意提供最新技术又能投入资金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虽然双方愿意合作,上汽大众合作的推进却非常艰难,最大的困难不是双方的条件和价钱谈不拢,而是法律的问题——中国当时还没有关于合资的法规,甚至没有专利法和专利局,相关的专利也得不到保护,谈判陷入无法可依的困境。

所以上汽大众的成立,间接催生了《专利法》、《合资法》等一批法规的出台。合资比例各占50%的模式,也成了之后中外合资的范本。为中国汽车,乃至其他行业的合资合营提供了宝贵的实例与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驶下流水线

不久后,克莱斯勒、福特、奔驰等相继到上汽大众取经考察,大众的成功引起了国际上的反响,并引发了世界汽车涌进中国的热潮。

上汽大众成立的40年后,当我们用上帝视角回看的时候,发现上汽大众从0到1的198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国汽车市场逐步开放的开始。这个从0到1,是上汽大众的0到1,又何尝不是中国汽车工业的0到1呢?

从1999年开始,我陆续参观过很多次上汽大众的工厂。当看着机器人整齐划一而精准动作的时候,很难想象当年上汽大众还有过用榔头敲轿车的历史。其实正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脱胎换骨之后,才有了上汽大众的今天。

从1733到2065000

艰难的开始,往往接下来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上汽大众成立之后,如何生产成了又一个难题。

据第一批参与桑塔纳轿车组装的工人回忆,桑塔纳有5200个零件,但此前上海汽车厂没有过分类入库和零件拼装的经验,零部件都堆在一起。有时候为了找一个小零件,要花很长时间。后来才知道进口时,其实每一个上面都有编号,如果把零部件精细分类,找起来会好很多。

当时整个上海汽车厂也没有自动化生产线,为了组装桑塔纳,7位工人师傅在厂房里做了一个10米多的手推导轨进行组装,这可能就是上汽大众的第一条“生产线”了。即使这样,仍然还是用了一个多星期才拼出第一辆。后来CKD小组增加了人手,但是最多的一天也只是组装了12辆桑塔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汽大众的第一条“生产线”

还有验收标准也差异巨大,当时上海SH760方向盘的生产技术指标只有两个,而桑塔纳的方向盘有一百多个指标。

就是在这样艰难起步的情况下,上汽大众的产量从1985年的1733辆到1986年的8031辆、1987年的11000辆。这3年全国轿车产量分别为5207辆、12297辆和20865辆。上汽大众三年占比分别为33.28%、65.31%和52.72%,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当时整个国内汽车产业的情况可见一斑。

2018年,上汽大众的年产量超过了206万辆,并成为中国首家产量突破26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中国汽车产量,从1984年的年产31.5万辆,变成了2023年的3016.1万辆,增长了96倍。到2023年,已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汽车工业从那个时候开始,开启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里面,何尝没有上汽大众当年那10米多长的手推导轨的影子呢?

很幸运,我经历了中国品牌汽车从“有”到“优”这一波澜壮阔的“画卷”缓缓展开的过程。最开始试驾比亚迪福莱尔、吉利美日、奇瑞旗云的场景还恍如昨日;如今的蔚来、理想、小米,转眼已经换了人间。而上汽大众,正是这幅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浓墨重彩。

从2.7%到98.9%

上汽大众的组装问题解决了之后,又一个问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国产化率。

这实际上是中德双方的共同目标。中方引进桑塔纳CKD组装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国产化,形成自己的轿车制造体系。德方认为桑塔纳国产化率,会影响到成本控制、利润率以及生产规模,甚至会决定上汽大众的前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年代上汽大众生产线

所以当初谈判时确定了第7年的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但是干了两年多,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只有2.7%,而且也只是轮胎、收音机、天线和标牌些无关痛痒的零配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中国轿车零部件产业几乎一片空白,无法形成国产零件配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提出了建立以整车为龙头,以零部件企业利益为纽带,围绕桑塔纳打造全产业链的 “桑塔纳共同体”,最终桑塔纳车型的国产化率定格在了98.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化上汽大众生产线

正是因为桑塔纳从2.7%到98.9%的国产化,带动了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和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奠定了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也加速了中国汽车工业和产业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让中国品牌汽车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除了产业链,汽车人才的培养,是上汽大众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另一个重大贡献。他们派出大量的中方员工去德国学习技术和管理,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人才。其中桑塔纳2000是中国人首次参与产品开发的车型,这也被认为是中国汽车自主研发的起点。

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达到了56%,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80.6%,乘用车出口414万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上汽大众作为拓荒者,为中国汽车品牌这片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我作为汽车行业的记录者,感慨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难免对合资汽车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向何处去有一些困惑。而上汽大众合资合营期的再一次延长,最大的价值就是表现出一起面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困难的信心。

从25到55

2024年11月26日,在上汽大众成立40年之际,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将上汽大众最早定为25年的合资合营期延长为55年。这也让上汽大众成为国内合营期最长的合资汽车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第三次合资续约

宣布延期的同时,也拿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双方将融合各自优势资源,持续打造更懂中国市场的好产品。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有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

这次延期说明了双方对40年合作成果的认可,也表明了双方对合资企业、中国汽车产业乃至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

双方合作的40年中,大众汽车也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是大众汽车最大的销售地区。特别是2019年,大众汽车在中国年销量达到了423万辆,占了全球销量的近40%。

如果说中国汽车工业通过与国际汽车巨头合作,上汽大众等企业从0到1,走通了用“市场换技术”这条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汽大众智能制造工厂-白光检测

40年后,汽车工业的“新四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品牌汽车在电池技术、驱动系统和充电设施,以及智能化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渐在国际市场中崭露头角。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60%以上,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智能化方面,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配备L2+辅助驾驶功能(ADAS)的轻型车中,中国占了55.6%。一些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向国际汽车企业 “反向”技术输出。

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汽车工业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能否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能否向全球输出技术和产品?能否实现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的转变?摸索新模式的重任,仿佛再一次落在了上汽大众的肩上。还好他们有了更长的时间去回答、去解决。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知名媒体人、车问网CEO、四度传播研究院SAC™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