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现在问你买不买房,除非为了结婚或者孩子上学,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不买!

但10年前,却是另一幅光景。

那是一个房价天天涨,很多人把杠杆拉满的年代。

中介、房地产商,以及投资客们成为这一轮造富神话中的“主角”,他们精准踩到了时代的红利,在房价节节攀高的浪潮中收获财富自由。

然而,当房地产的泡沫被戳破,只剩下高位接盘的人在“裸泳”,房子逐渐回归了它本来的“人设”。

这个由钢筋混凝土筑造的“牢笼”,不再是人人争抢的优质资产,反而成为时代弃子,成为人们奔向美好自由生活的“枷锁”。

房地产,旧时代的挽歌

说到房地产的崛起,就不能不提中国经济齿轮转动的大方向。

改开后的40年,是中国经济急速奔驰的40年,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40年。

我们来看下具体的经济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DP从1978年的排名全球第11上升到如今的世界第二;
人口从1978年的9.6亿人,增长到了2023年的14亿人;
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了2023年的66.16%;
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1622亿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39.9万亿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高增长的时代,对应的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的大幅跃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人们对生存、生活与工作的物理空间需求大增。于是,政府、企业、银行和老百姓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投资——基建、城区、园区、工厂、景区、商业和住宅等不动产价格快速飙升。

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大基建时代”。

有了上面这些背景介绍后,我们再通过数据直观地感受一下近20年房价上涨的脉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望2004年,那时的全国住宅商品房均价仅为2608元/平米,而到了18年后的2022年,房价已经涨到了10375元/平米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46%。

而这20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速为7.75%,明显低于房价的增长速度,房子让很多老百姓高攀不起。

但当增量见顶,也就意味着拐点将至。

这个打破上涨的拐点正是疫情突袭的2020年:GDP增速大幅下降、房价开始下探、新生儿数量进一步减少。

在宏观上对应的正是:城市化拐点、人口拐点、不动产价格的拐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早在2017年,中央就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对应的就是后工业化、后城市化、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时代。

由于有了大量的基建“底子”,再叠加人口的逐渐减少,人们对于房子的需求开始下降,投资自然也就减少,资金开始从不动产上撤离。

去年开始,银行的房地产新增贷款占比降至负数,房地产开发投资、整体融资较峰值分别下降30%、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三年房地产价格普遍下跌30%-40%,人口净流出的县市降幅更大。

房子不再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烫手的山芋:流动性差、变现难。

那么到了后城市化、后工业化和后房地产时代,整个社会的投资逻辑又是什么?

咱们可以想想,在吃喝不愁叠加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年代,什么是最为稀缺的?稀缺就意味着有价值,意味着匮乏和缺少,也意味着有投资价值。

人多的时候,空间是稀缺的、是昂贵的资产;当人少的时候,空间不仅不缺,甚至是冗余的。

与之相对的,时间就是稀缺的、是昂贵的资产。换句话来说,就是那些流动性好、能跨越时间的资产就是优质资产。

对应的投资逻辑就是从空间资产转向时间资产。

那什么是时间资产?就是那些带得走的、能流动的就是间资产,比如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保险、养老金。

回望历史,一切有迹可循

其实,要预判中国未来的资产走势,日本是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对象。

同源的文化基底、趋同的地理分布、以及包括老龄化、少子化等在内多个趋同的影响因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2012年,日本经济相继经历了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破灭,1997年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冲击,并开启了失落的“三十年”。

在泡沫被戳破前,日本老百姓持有最多的资产就是不动产,比例高达为41%。但大衰退后,日本居民持有的不动产比例下降到22%。

与此同时,日本家庭持有的存款份额逐渐增加,从约45%上升到约55%。即使银行利率下降,甚至是负利率,老百姓也不愿意将资金转移到其他资产类别中。

因为泡沫危机的冲击和央行的持续降息,导致日本金融资产收益率接近清零。日本面临资产荒,家庭无资产可配,买什么都不赚钱。

所以,资产的稳定和保值成为重中之重。

相应地,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家庭持有的股票和投资信托份额逐渐降低,从约20%下降到约8.5%。

这是日本股市在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的资产泡沫破裂和严重的通货紧缩所导致的。同时,日本家庭持有的国债份额也逐渐减少,从约6%下降到约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再来还原一下,当时日本社会的大环境。

泡沫经济之后,日本长期处于通缩状态。而通缩时代对应的就是物价下跌,现金为王,流动性为本。

进入失落的三十年后,日本开始了房子价格下跌、汽车价格下跌、电子产品价格下跌、大类商品价格下跌的跌跌不休状态,持有现金就等于提升购买力。

所以卖房子、拿现金是最划算的配置策略。当价格下跌到预期位置,随时可以拿着现金抄底各类金融资产和不动产。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下的中国,2022年、2023年,中国新增存款分别达到了26.26万亿、25.74万亿元。

而房子、车子、大宗消费品的价格,以及存款利率也开始应声下跌。

同样的,中国老百姓也开始遭遇资产荒,买啥都不赚钱。

新时代的资产配置逻辑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未来钱该往哪里投。

简单来说,无非是以下三点:

首先,谨记时间资产的稀缺性。要投资那些能跨越时间、穿越牛熊的资产,比如养老、医疗、教育以及高新科技。本质上就是对生命(时间)价值和人力资本的投资。

其次,保持流动性。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既没人脉、也没资源,很难去做所谓的主动型投资。不过是在时代中随波逐流,被动地实现资产的保值、升值。

所以,过去20年,中国老百姓最看重的是房子,这是顺势而为。如今时代进入拐点,我们同样要找到并跟好新的大势,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被动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在操作上要在资产端锁定高收益,负债端锁定低利息。

我们先来看看个人在资产端怎么操作。

现在,如果你把钱存银行或者买基金,可能收益都不太稳定。但如果你买国债或保险,就能提前确定未来的收益。

比如说,最近美国新发的10年期国债,年收益是4.4%,意味着接下来10年里每年都能稳赚4.4%。而中国新出的30年期国债,年收益是2.5%。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和银行定存差不多,但如果以后银行下调了定存利率,你的收益就会减少。但国债的收益则是固定不会变的。

这两年,银行也买了很多国债,因为市面上好的投资机会并不多,可银行手头有大量存款花不出去。通过买国债,银行就可以提前确保一个稳定的收益。

将来如果央行继续降低利率,那么银行给储户的利息就会减少。但国债的收益是不变的,这样银行赚的息差就能有所提升。

同样,保险产品也能提前锁定收益。保险公司买的大多数也都是债券,尤其是寿险,有大约一半的资金投在债券上。

那你说我根本就没存款,全是贷款,这负债端咋操作呢?

大家都知道,当前的利率是下降的,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都在降。那我们就可以来一招“债务置换”,就像地方政府那样,用新的低利率贷款来还旧的高利率贷款。

打个比方:如果你现在手里有现金,并且你觉得这笔钱投资后赚的利息,根本抵不上你还贷款的利息,特别是以前那些高利率房贷,那你就可以考虑提前还掉一部分或全部贷款,以减少利息。

这么看也就明晰了,当前无疑是现金为王,保险与养老托底,股票和债券则看个人的风险偏好,有选择性的配置。

在此基础上,还有能力的,可以再做做对冲,让资产配置的触角冲出中国,走向世界。

毕竟,放眼全球,不论经济处于什么周期、出现什么风险,总有资产在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