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非凡的智慧与坚韧,让造林成活率跃升至85%以上,造林效率翻倍,为国家节省资金逾六千万元;在中卫市广袤的沙漠治理中,他亲手参与的面积超过73万亩,占据了已治理沙漠的半壁江山;三十四年如一日,他坚守在腾格里沙漠,将大半生的心血倾注于这片黄沙之地……他,就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中卫市国有林场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希明走在治沙路上。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11月24日,随着今年入冬以来最强寒潮来袭,中卫市国有林场总场2024年秋季植树造林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站在造林点的沙丘之巅,唐希明对今年的造林成果满怀信心:“秋雨绵绵,沙地墒情极佳,柠条、花棒、白茨、沙拐枣等灌木的成活率定能再创新高。”秋季以来,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已完成造林12.32万亩,为构筑北部沙漠的坚固防线,实现腾格里沙漠的固沙锁边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的治沙勇士

中卫市,坐落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是“三北”工程六期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的核心治理区域,也是黄河上中游及华北、西北地区不可或缺的生态安全屏障。

“儿时的记忆里,风沙肆虐,饭后碗底常留沙痕,沙尘暴之夜,次日房门常被沙堵。”作为中卫的本土人,唐希明深受风沙之苦,曾梦想逃离这片黄沙之地。然而,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返回故乡,投身于治沙事业,誓要“改变家乡面貌,让后人免受风沙之苦”,这一干,便是三十余载。

在长流水,腾格里沙漠的心脏地带,距中卫市区约40公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但唐希明从未退缩,日复一日地穿梭于沙海之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沙漠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色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希明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们介绍治沙成效。

初入治沙行列,唐希明面对的是前辈们发明的麦草方格治沙法。然而,他发现,风吹日晒使方格迅速风化,难以持久,反复扎设成本高昂。站在前辈的肩头,如何创新出更为科学、高效、持久的治沙方法,推动治沙事业迈向新高度,成为唐希明心中的头等大事。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观察,唐希明发现,在麦草方格中撒播耐旱的沙蒿、沙米、沙大旺等草种,借风力将种子吹落至方格四周,待种子发芽成长,形成天然的植物草方格,显著提升了植被覆盖率。在此基础上,再栽种耐旱树苗,实现了永久固沙的效果。如今,这一治沙造林模式已被广泛推广。

解决了“如何种”的问题,唐希明又着手探索“种多少”的奥秘。沙漠缺水,植树需兼顾生态平衡。“种多了,水源不足,植物易枯;种少了,防沙固沙效果不佳。”通过长期实践,唐希明与团队总结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水造林、以水定绿”的宝贵经验:一亩沙地扎设667个草方格,其中六分之一用于植树,其余撒播草籽,确保自然降雨即可满足苗木与草籽的生长需求。同时,他精选柠条、花棒等耐旱乡土树种,搭配合理的灌草比例,使治沙植绿模式更加科学高效。

能力卓越、业务精湛的治沙专家

中卫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仅187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980毫米,林木生长条件恶劣,造林成本高昂,防沙治沙面临重重技术挑战。然而,唐希明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决心,投身于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之中。

唐希明与团队不断革新治沙方法,他发明的“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能精准地将树苗根系植入50厘米深的湿沙层,将造林成活率提升至85%以上。如今,中卫市北部168万亩沙漠中,已有150万亩得到治理,其中唐希明参与的超过73万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希明使用的三种治沙工具。

针对人工铺设草方格效率低的问题,唐希明携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屈建军团队,共同研发出草方格沙障用刷状网绳的生产装置。这一滚筒式编织机将秸秆与绳子扭转成瓶刷状的刷状草绳,依据风沙运动规律,直接铺设于沙地,无需压埋。“采用新技术,两名治沙工人一天能铺设近6亩草方格,效率提升60%,使用寿命延长至6年,更适合在起伏的沙丘上作业。”唐希明介绍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人正在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

对于沙漠平缓地带,唐希明创新采用机械扎草方格方式,由手扶拖拉机车头与两片圆形压草刀组成的“扎草车”完成麦草方格的铺设。只需在沙地上平铺两行麦草,工人推车而过,麦草便整齐地扎入沙地,极大节省了人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用机械扎草方格方式极大节省了人力。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戴培吉说:“与老一辈治沙人‘馒头+锄头’的苦干相比,创造新时代治沙新奇迹更需要科技的力量,唐希明就是接地气、爱钻研、讲科学的治沙专家。”

多年来,唐希明组织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包括“西北干旱地区林业防风固沙作用”“抗旱造林技术”等,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中国沙漠鸣沙形成机理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他发明的“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等4项专利,显著提高了治沙造林效率,沙漠造林成活率提升25%,累计节省资金超过6000万元。

社会赞誉、群众爱戴的治沙楷模

在中卫市,持续的沙漠治理让腾格里沙漠与中卫城区的距离由4公里扩展至20公里,确保了包兰铁路的安全、黄河水的生态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治沙见成效,用沙天地宽。如今,沙漠旅游已成为中卫的一张亮丽名片。“沙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防沙治沙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学会利用沙漠资源,大力发展沙漠旅游、沙漠牧场、光伏发电等产业,实现人沙和谐、沙为人用的美好愿景。”在唐希明看来,向沙漠要效益的前提是做好锁边治理,形成绿色屏障,阻挡风沙。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沙坡头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便是中卫治沙成效的生动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中卫市腾格里沙漠腹地的沙漠星星酒店。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光秀丽的沙坡头旅游景区。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沙漠旅游正成为中卫发展的新引擎。今年1月至9月,沙坡头区接待游客1377.22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8亿元。

不久前,唐希明光荣退休,但他的治沙脚步并未停止。中卫市人民政府聘请他为技术顾问。“治沙是我一生的事业,退休后,我将继续为治沙事业贡献技术发明,不仅在宁夏治沙,还要带领治沙队伍前往甘肃、内蒙古、山西、新疆等周边省区,将治沙技术、模式、经验传承给下一代,让更多沙漠焕发绿色生机。”

记者了解到,唐希明已携手中科院、宁夏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我们期望不断推动治沙技术、模式的创新与推广,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再立新功,为新时代防沙治沙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唐希明,这位“沙漠之子”,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出一片片绿洲。他的事迹与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防沙治沙的征途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 杨洲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