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光听名字就带着荒凉和不可征服的气息。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土地,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浙江省。它残酷地吞噬绿洲,干涸河流,掩埋村庄,甚至在过去几百年间向南扩张了100多公里,留下的是一片片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人终于要“锁”住这片沙漠了!2024年11月29日,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三代人接力的奋斗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锁边工程已经完成了3046公里中的3045公里,只剩下最后1公里。是的,1公里的“死亡之海”,正在被绿色屏障逼回去!等这一公里彻底“和龙”后,沙漠扩张的历史将永远被改写,而这一刻即将在未来几天内完成。

这是一场与时间和自然的较量,更是中国人向世界展示的一种终极浪漫:在不可能的地方种出生命,用几十年的努力去改变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锁边工程:种树种草把沙漠圈起来,这件事有多难?

“锁边”这个词,简单直接,但背后却是无比复杂的生态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之大,足以让第一次听说的人惊掉下巴——它有33.76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英国国土面积的1.3倍。它的边缘长达3046公里,是一头横卧在中国西北的“沙漠巨兽”。

那么,这个巨兽有多难治?要知道,塔克拉玛干有三个“致命缺点”:

第一,风大。这里常年狂风肆虐,风速平均达到8级以上。风起时,黄沙如利刃一般飞舞,几分钟内就能掩埋一片草木。

第二,水少。塔克拉玛干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地方,年降雨量不到8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种一棵树就像在沙子里埋希望,难以存活。

第三,面积太大。3046公里的边缘线意味着,每公里都需要绿化成屏障,而这光靠人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靠绿色屏障牢牢锁住沙漠,无异于“给龙装上紧箍咒”。但中国人就是硬生生做到了!

三北防护林:半世纪的绿色长城

时间回到1978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国家百废待兴。但在当时的大西北,有一件事迫在眉睫——沙漠正在疯狂扩张。塔克拉玛干、库布齐、毛乌素等沙漠肆虐,尤其是北方的毛乌素沙漠,连年风沙侵袭,甚至让北京一度变成了“沙尘暴之城”。再不治理,大片的土地将彻底沙化。

面对这种情况,中央下了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决定: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在西北、华北和东北三大区域种一条“绿色长城”,总长度达7000多公里,目标是用几十年的时间,把沙漠挡住。国家财政拨款5000万元,这是当时的一笔巨款,但摊到每一棵树上,仅仅是三分钱!钱少,任务重,面对这样的艰难局面,靠什么完成?答案只有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无数治沙人、普通农民、甚至部队官兵,拿起铁锹、扛起树苗,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在沙漠边缘种树。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毛乌素沙漠的治理从1959年就开始了,但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北工程中,才形成了真正有规模的治沙体系。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比如刘慎谔、曹新孙、朱教君等治沙先锋,将先进的治沙技术推广到一线,用草方格固定沙土,用梭梭、沙枣、胡杨等沙漠植物抵御风沙,逐步开创了“生物+工程治沙”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2000年初,毛乌素沙漠基本被驯服,沙地绿化率超过80%,甚至变成了“沙漠消失”的全球奇迹。这让中国人意识到:沙漠并非不可战胜。

锁住塔克拉玛干:从梦想到行动

有了毛乌素沙漠的成功经验,治沙的目光自然转向了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流动沙漠,情况比毛乌素更加严峻。塔克拉玛干的年降雨量不到8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这里的风沙力量极强,甚至可以让一片树林在几天内被掩埋;加上沙漠面积太大、交通极为不便,治沙的难度成倍增加。

但中国人向来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上世纪80年代,新疆治沙人开始尝试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种树,但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种下去的树,成活率极低,甚至大片大片地枯死。这样的失败并没有打击治沙人的信心,而是让他们意识到:必须结合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治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种树,听上去已经够难了,但种完后还得让它活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塔克拉玛干的锁边工程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单纯的体力活,而是充满智慧的“治沙黑科技”。

治沙的核心武器是“草方格”和“滴灌技术”。什么是草方格?其实很简单,就是用麦秸或稻草在沙地上扎成方格,目的是减缓风速,让沙子固定下来,给植物提供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而滴灌技术则更加“精致”,通过管道精确地把水输送到植物根部,用最少的水让植物最大程度地存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意思的是,塔克拉玛干锁边用的植物可不是随便选的,而是专门的“沙漠战士”。比如梭梭,它的根系可以扎进十几米深的沙子里,牢牢地“抓住”沙漠。而柽柳这种树种,几乎可以在盐碱地中“自我生存”。还有沙枣、酸枣、玫瑰等植物,不仅能防沙固沙,果实还能食用或入药,治沙的同时带动经济收益。特别是梭梭还能嫁接肉苁蓉,这可是被称为“沙漠人参”的名贵药材,直接让治沙这件事有了更多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植物,组成了一道既“硬核”又可持续的绿色防线。它们每年都在和风沙较量,把原本寸草不生的沙地一点点变成绿洲。

最后一公里:塔克拉玛干的终章,绿色奇迹即将到来

如今,锁边只差最后一公里,几天之内就将合拢。而这最后的1公里,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40多年治沙人的梦想象征。11月27日,在新疆于田县,当地治沙人正在加紧行动,栽种玫瑰、梭梭等植物。一株株植物被埋进沙子,滴灌设备精准输水,白天沙地上铺开的水结成薄薄的冰层,就像植物的“保暖衣”,为它们的成活提供了更多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连种树的方式都升级了,除了人工植树,还引入了高效率的“种树机”。这种机器可以一边压平沙子,一边栽种植物,同时铺设滴灌管道,一天就能完成100亩地的植树任务。而这一切,只为锁住“死亡之海”的最后一个缺口。

当最后一棵树苗扎根,这道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就将彻底完成。从此,塔克拉玛干的面积只会越来越小,沙漠扩张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的终极浪漫:把不可能变成现实

锁边成功后,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再是一片肆意扩张的威胁,而是变成了一场伟大人类行动的见证。这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一次驯服,更是对未来生态的一次改写。

接下来,塔克拉玛干的沙漠治理将进入一个更广阔的阶段。通过沙漠网格化治理,把沙漠切割成一块块区域,逐步推进绿化。未来,沙漠可以种经济作物,铺光伏板,甚至变成良田。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在成为中国西北发展的希望绿洲。

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用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去做一件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事,但只要开始,就绝不放弃。我们不追求“表面工程”,也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改变未来。今天的塔克拉玛干锁边,和当年的毛乌素沙漠治理、库布齐沙漠变绿洲一样,都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伟大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当你下次听到“塔克拉玛干”这个名字时,请不要再只想到“死亡之海”。它现在正变成中国治沙奇迹的代名词。而这一切背后,是几代治沙人留在沙漠里的脚印,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绿色未来。

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