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摄影 陈羽啸
11月28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耿朔做客名人大讲堂,在成都理工大学开启“三国文化季”首场讲座——《在田野中发现三国——六座古都的漫游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耿朔
汉末三国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三国鼎立,都城不止一个。这种变动,带来了文化的广泛流动。耿朔以都城为切口,以历史事件“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漫游,分享自己多年在洛阳、许昌、邺城、武昌、南京、成都六座古都进行田野考察的心得体会,带上观众在残垣断壁之间,在出土文物之中,寻找三国时代的光与影,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漫游。
成都理工大学的师生们认真聆听
从洛阳到许昌
由“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漫游
都城是一个时代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是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发生的舞台,新型文化往往也会首先在都城地区产生,进而扩展到周边地区。在耿朔看来,游访故都,是进入历史现场最为重要的途径,将人物和事件置于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也许可以找到更多的答案。
整场漫游从历史事件“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东汉建安元年(196)八月,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将汉献帝从洛阳带到许昌,从此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权力中心也从洛阳转移到许昌。
为什么曹操能够先下手?为什么要迁都到许?小时候看书时,耿朔对此就有疑惑,许这个县城并不太出名,为何能变成东汉后期的都城?带着疑问,他也来到当地进行田野调查。当故事和人物置于空间中,很多事情开始清晰。
许县隶属豫州刺史部颍川郡。兴平二年(195年)冬,曹操平定兖州,当上兖州牧,势力扩展到今天豫东的开封、淮阳一线。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曹操击破活动在汝南郡的黄巾军,拿下许县,势力进入豫州,扩展到颖水上游,与洛阳盆地只隔了一座嵩山,成为地盘最靠近帝都的军阀之一。曹操进占许县后,考虑迎天子。《三国志》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有云:“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曹军有粮,是时人的普遍印象。当时的洛阳被董卓焚烧以后,宫城残破,献帝与大臣们的生存也遭遇危机。董昭献计后,天子来了,许县也名正言顺改称“许都”,从县城连跃三级成为都城。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的25年间,许都就成为东汉末期的首都,这四分之一个世纪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建安时代”。
这么多人来了,许到底有什么条件,能够支撑一个都城的运转?带着这样的疑问,2019年,耿朔去到许昌。汉魏许都故城位于今天许昌市区以东十多公里的张潘镇境内,故城周边是村落和农田。许昌位于伏牛山脉以东的平地,地处黄淮平原的西部,是由淮河中游左岸最大支流颖河及其他河流冲刷出的平原区。良好的土地条件,为曹操屯田打下基础,解决了吃饭问题。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陈群、荀悦、杜袭、辛毗、赵俨等一大批颍川名士进入曹操幕府,也让建安元年(196年)至九年(204年),许都为曹操势力的政治中心和军队大本营。
拥有铜雀台的邺城
是曹魏的“王业之本基”
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至曹魏黄初元年(220年),邺城成为曹操集团和曹魏政权的政治中心。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00-2620米、南北宽1700米,城内遗迹现基本埋没于漫漫流沙。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记得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怀古》中提到的“铜雀”二字吗?金虎、铜雀、冰井三台建在邺城西城墙的北部,以墙为基,由南到北一字排开,见证了城市第一条中轴线的诞生。
就在两周前,耿朔教授才带着学生去邺城进行考察,他拍下在金虎台上眺望铜雀台残迹的照片。如今的铜雀台,只剩下一掊土堆,最北边的冰井台已经完全没有了。
“铜雀台之所以立三台在邺城的西北部,军事性是最重要的。那是个动荡的时代,邺城的所在地没有天然的高地,立三台首先是为了眺望。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也能据台为守。同时曹操也会在上面举行宴会,加深与臣子的联系。”耿朔笑言,“今天有很多人会因为杜牧的这首诗了解它,并把它与二乔联系到一起,但其实铜雀台是邺城的重要的文化舞台和军事堡垒。”
曹丕代汉以后,魏的首都又回到了洛阳,这个时期的洛阳城基本承袭东汉洛阳旧貌但有所发展变化。多(两)宫制变为单一宫制。耿朔教授认为,三国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宫城布局上就是一个创新。
孙权为何看中武昌?
有水域、土地和矿产
孙吴建国之路的空间轨迹是从江东六郡开始,逐渐向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广大发展,耿朔讲述,其统治中心有一个变化过程。
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中心放在吴郡(今江苏苏州),孙氏老家就在吴郡富阳;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由吴郡迁徙治所到京城(今江苏镇江),也就是这一年发生了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格局初步奠定,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听从张纮建议,将治所迁到秣陵,就是南京一带,第二年筑造石头城,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
此后为了争夺荆州,孙权又把统治中心沿着长江向上游迁移,先后在陆口、公安等地办公,这时的孙权名义上倒向了曹丕,到了公元221年,他把治所迁到鄂城,改鄂城为武昌(今湖北鄂州),取“以武而昌”之义,并随即修筑武昌城,这里距离建业、吴郡所在的长江下游更近,可兼顾荆扬二州。次年(222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武昌成为孙吴早期都城。
为什么要把治所放在武昌?耿朔解析,武昌城位于江汉平原与幕阜低山丘陵区的交接地带,北依长江,附近有大面积水域,此外武昌周边还有大量的土地和矿产。耿朔说:“武昌之所以能从县变成都城,我想当年孙权也是看重这些资源”。
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正式建立吴国,同年九月还都建业,再未迁徙,建业成为此后半个世纪的孙吴国都,直至280年被西晋所灭。
曹魏赢得历史
蜀汉赢得记忆
讲座的最后一个部分,回到了成都。耿朔坦言:“如果我们看洛阳城,邺城和许昌,因为它后期已经不再是现代城市了,所以遗迹保存下来。而对于天府之国成都来讲,这个地方太适合我们居住了,使得早期的遗存完全叠压在城市下面,城市考古开展非常困难。”虽说如此,但他认为,从成都很多古建古迹如武侯祠中寻找历史,依然很有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耿朔
耿朔举了一个例子,他去许昌时,发现许昌规模最大、游人最多的三国古迹,是两处纪念关羽的古建筑群。他提到了关于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关羽从许昌出发,斩杀了六员大将。可耿朔自己后来仔细读了文献,没有找到关羽来过许昌的记载,这让他觉得很有意思。
在耿朔看来,自己是一名历史研究者,研究的历史可能有一部分是相对真实的历史,但是同时面临演绎的历史,“我觉得两者并不矛盾。”在分享最后,从各地可见的关帝庙,耿朔也做了一个总结,他说:“曹魏赢得历史,蜀汉赢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