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众所周知蒋介石的嫡系军团主要就是黄埔学生,但其中却有一个非黄埔,那就是汤恩伯。
汤恩伯并非黄埔出身,但是最终却成了黄埔的骨干,乃至于成为一大派系的领头羊。
甚至在蒋介石败退大陆之前,汤恩伯率领的军团成为了蒋介石最后的嫡系军团。
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但是蒋介石自己的嫡系中其实最主要的还是黄埔系统。
其中代表就是陈诚的土木系,以及何应钦、胡宗南、汤恩伯这四大派系。
和CC等系统不一样,这四大派系基本都是以黄埔学生军官为基础组建而来,都是老蒋的心腹。
这四大派系中汤恩伯是最特殊的那个,陈诚绰号小委员长;何应钦是黄埔总教官;胡宗南是黄埔第一天子门生。
唯独汤恩伯,他严格意义上来说和黄埔没有任何关系。(汤恩伯任教的是中央军校,并不是黄埔军校了)
为什么这个中央军校教书的先生最后成为了蒋介石的嫡系大将呢?
02
首先说到汤恩伯就不得不提到蒋介石的用人标准,老蒋的用人标准几十年如一日:“黄浙陆一”
这其中的“黄”就是黄埔,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始终将黄埔学生来当作自己的心腹培养。
虽然黄埔学生发展比较晚,在抗战前期国军内的高级将领仍然以过去的讲武堂、保定军校为主。
但在蒋介石的提拔下黄埔军校生的升职加薪永远是最快的,到解放战争中后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黄埔占比已经很高了。
第二个字“浙”则是代表浙江,蒋介石作为一个比较封建的传统人物,十分信重过去的乡族观念。
在蒋介石看来,除了和自己有师生关系的黄埔学生之外,最值得信任的就是自己的老乡们。
“陆”则表示陆军大学毕业(黄埔改名后的陆军大学);“一”则表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出身,也就是蒋介石最开始北伐的老底子。
汤恩伯虽然不是黄埔出身,但是他满足其他条件,他是浙江人同时还是蒋介石的校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
蒋介石早年也曾东渡日本留学,后来因为陈其美电邀蒋介石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导致蒋介石没能毕业。
虽然蒋介石没能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但是蒋介石始终以自己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自居。
汤恩伯刚好也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自然也就被蒋介石引以为知己。
回国后汤恩伯经浙军第一师师长陈仪推荐,追随了蒋介石,担任总司令部参谋和作战科长职务。
后来陆大成立后(黄埔改名),汤恩伯又进入陆大任教,同时还是第十三军八十九师出身,标准的嫡系黄埔军团。
也就是说汤恩伯完全满足蒋介石用人标准的后三项,仅仅不满足黄埔毕业而已。
03
军人除了关系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地方还在于军事能力,这一点来说汤恩伯虽然未必很强,但是却并不弱。
汤恩伯最早任八十九师师长,隶属于第十三军,是标准的黄埔军团,其中有大量的黄埔军官。
其他非黄埔出生的人其实很难搞坐稳这种黄埔军团的统领位置,但是汤恩伯坐稳了第八十九师。
后来汤恩伯升任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自己的嫡系军团也彻底成型了,十三军也和胡宗南的第一军,陈诚的第十八军并称。
汤恩伯其实之所以能够坐稳这个位置,和他的军事能力其实有一定关系。
在长城抗战中,汤恩伯还是八十九师师长,表现一点不输于后来名声大震的杜聿明和关麟征。
在华北八十九师和傅作义一起联手击败了伪蒙田中隆吉和德王的部队,汤恩伯也因此受到蒋介石赞誉。
19路军在福建进行反蒋的时候,同样是汤恩伯身先士卒,率领自己的八十九师入闽作战。
在汤恩伯的恩师福建省主席陈仪帮助下,汤恩伯顺利击败十九路军,平定福建。
也正是从平定福建作战开始,汤恩伯开始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将其引为左膀右臂。
抗战爆发后,汤恩伯的第13军在南口抗战中证明和日军的精锐第五师团对抗了七天七夜。
当时以国军的实力,一个军能够和日军一个精锐甲种师团放对的很少,汤恩伯的第13军就是其中之一。
正是靠着南口抗战的战功和表现,汤恩伯迅速升官,麾下13军也扩编为第20军团。
其后的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率领20军团再次加入台儿庄会战,牵制日军精锐第10师团。
台儿庄战役中队日均杀伤最厉害的其实就是汤恩伯麾下的13军和52军。
实事求是的说,汤恩伯的军事能力和治军能力是有的,在抗战初期表现也是不错的。
但是汤恩伯所部的军纪之差也是举世公认的。
04
在汤恩伯所部驻守河南之后,军队中各种投机倒把之事层出不穷。
1942年河南发生旱灾,结果汤恩伯还在继续对河南人民横征暴敛。
时人称呼河南有四害,“水、旱、蝗、汤”,这汤就是指汤恩伯所部国军。
在这种腐败的环境下,汤恩伯所部的战斗力自然也无法保持。
没过多久,曾经抗战初期的铁军就变成了一滩烂泥,在豫湘桂战役一败涂地。
解放战争初期,汤恩伯最核心的嫡系13军被调到杜聿明麾下,前往东北作战。
自此汤恩伯也算是失去了自己的核心武力,因此在解放战争中我们基本没有看见汤恩伯的身影。
直到渡江战役前,因为徐州、东北集团覆灭,汤恩伯被蒋介石任命为京沪警备司令率领蒋介石最后的嫡系军团。
结果渡江战役一开打,汤恩伯就带着嫡系军团直接跑路,最后渡海到了台湾。
长江防线直接被汤恩伯放弃了,搞得白崇禧惊诧万分,汤恩伯和蒋介石在大陆的力量也最终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