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解放战争中我们能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虽然蒋介石最信任的是嫡系黄埔将领,但是国军高层其实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在解放战争中后期,国民政府为了应对我军各大野战军的大规模会战,也成立了对应的剿匪总司令部。
这个剿总司令,级别更在过去的行营(战区)之上,是统领多个省份多支军队军政一体的封疆大吏。
国民政府先后成立了华北、东北、华中、徐州四大剿总,结果四大剿总司令没有一个是黄埔毕业生。
东北剿总卫立煌和蒋介石貌合神离,华北剿总傅作义是晋绥军军阀,华中剿总白崇禧是桂军军阀,徐州剿总刘峙倒是自己人,但是也不是什么黄埔毕业生。
既然蒋介石那么信任自己的学生,为何不把黄埔学生任命为各级剿总司令呢?其实这也就是黄埔系最大的问题——资历太浅。
02
国民政府虽然蒋介石的中央军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蒋介石并没有真正打倒其他军阀。
在二次北伐时蒋介石只打倒了北洋军阀,中原大战虽然击败了军阀联军但是并未真正消除军阀。
到抗战前期蒋介石其实真正意义上统治的也就是江浙五省之地,在其他地方都是地方军阀统治。
国民政府对于地方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各地军阀都是军政财一体,大权在握,军队牢牢掌握在手中。
比如华北的宋哲元、西北的马家军、杨虎城、东北的张学良、四川刘湘、云南龙云、广西白崇禧李宗仁等等。
老蒋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几乎没有,完全是依靠各个军阀来统治各个地区。
表面上来看蒋介石成为了当时整个中国的领袖,但是其统治基础很薄弱。
这样的政治体系也非常不稳定,因为内部派系太多,各大派系还都有自己的军队。
国民政府与其说是蒋介石的独裁政府,倒不如说是多个军阀组建起来的联合政府。
为了拉拢各大军阀,蒋介石就不得不为各个地方军阀们加官进爵,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份待遇。
这就导致地方军阀们的权势、地位、资历、甚至军衔很高,高到黄埔学生完全追不上。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剿总司令——傅作义、白崇禧和卫立煌,无不是在北伐时期就已经崛起的国军高层将领。
相比较来说黄埔学生的起点太低了。
03
黄埔毕业生固然能力出色,固然是蒋介石的嫡系,但是在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内的起点太低。
1926年北伐开始时,如傅作义、白崇禧和卫立煌已经成为了一方面大员,成为了师团、甚至是军长。
而黄埔学生刚开始基本都是连排长出身,就算是黄埔学生中升官最快的胡宗南也是在中原大战后才升为师长的。
到南京国民政府组建之后,为了拉拢各大军阀,于是给各个军阀头子们都封中将、上将了。
而蒋介石的黄埔学生们此时才仅仅是营长、团长、不过是校尉军衔霸凌。
1935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整顿军衔,从的这一次授衔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在这次授衔中蒋介石是唯一的特级上将,代表了老蒋独特的地位。
但是一级上将全都是地方军阀,其中包括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后来又授予了李济深、程潜、白崇禧、陈诚四人为陆军一级上将,其中只有何应钦、陈诚是蒋介石的心腹。
黄埔学生此时还是中低层军官,直到抗战胜利后,黄埔毕业生才开始陆续担任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等职务。
但是相比较其他老派军阀来说,黄埔学生还是太晚了。
到解放战争爆发,黄埔毕业生中唯一的上将还是胡宗南,而且胡宗南这个上将还是中将加上将,只能算半个。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成立的剿总自然也就没有黄埔学生什么事情了,大部分的剿总司令都是原来的老牌军阀。
04
比如说傅作义,原先是阎锡山的下属,但是在中原大战后就成为了绥远省省主席,绥远系直接独立了。
到抗战时期,傅作义的绥远系疯狂发展,最后在1945年升任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成功挤掉了阎锡山。
再说卫立煌,虽然不是地方军阀但是却是中央军中的老派统帅。
1925年卫立煌就已经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少将团长,此时的胡宗南还才刚刚毕业呢。
1935年卫立煌更是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国民政府中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本来卫立煌被蒋介石边缘化了,但是国民政府东北行辕主任陈诚实在不适合打仗,把整个东北局势搞得一团糟。
在没有可用之人的情况下,老蒋不得已把已经边缘化的卫立煌重新请了回来任东北剿总司令部总司令
白崇禧的桂系是为数不多可以对蒋介石进行威胁的派系,始终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加上华中地区从抗日战争开始就被桂系当成自己地盘经营,因此李宗仁成为了华中剿总总司令。
至于黄埔学生,此时升官最快的胡宗南都无法胜任西北剿总司令这一职位,于是老蒋干脆没有设立西北剿总。
徐州剿总之所以让刘峙为司令,正是因为杜聿明的资历太低,根本没法担任剿总司令,于是不得已让刘峙挂个名,杜聿明实际负责指挥。
05
本质上来说还是在于国民政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新政府,而是一个散装的,混杂了各系军阀的联合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军阀都是以加盟者的身份入住的,虽然蒋介石地位最高实力最强,但是也不得不尊重各大加盟者。
于是在资历这一问题上,蒋介石最信赖的黄埔学生们也不得不让位这些曾经的老派军阀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