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405年2月,中亚暴君帖木儿死于远征明朝的半道上。他与明成祖朱棣的终极对决,便在开始前就以这种诡异方式结束。

多年来,有关双方军事实力强弱的讨论从未停止。本文就将从最基本的几个维度,分析下这场大规模入侵的可行性。

人员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帖木儿的帝国也需要依仗撒马尔罕这样的大城市

在开启最后的远征前,帖木儿曾下令让滞留在都城撒马尔罕的外邦使节离境。其中就包括手下败将奥斯曼和马穆鲁克,也有代表西班牙卡斯蒂王国来嘲贺的克拉维约。他留下的文字回忆中不乏相关准备活动。

据悉,帖木儿为倾尽全力东征,动员10多万将士聚集在撒马尔罕城外。城内则是连绵不绝的武器作坊,分布昼夜造攻城火炮,还要给近卫军精锐赶造2000副盔甲。工匠几乎没有本地人,而是俘虏自安纳托利亚、叙利亚、波斯和北印度,还会生产弓箭、盾牌等传统冷兵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征前 正与麾下将领座谈的帖木儿

作为典型的中亚强权,帖木儿的帝国呈现出半突厥-半波斯风格。以至于主力军成员并不来自游牧部落,而是以习惯城市定居生活为主的封建力量。所以在装备和后勤方面比较有保障,不容易遇到挫折就望风披靡,更适于长时间打硬仗。本身又多为精英阶层,有普通牧民不能比肩的荣誉感和人生追求。

例如全军的最核心部分,来自蒙古西征军后裔,以及加入其中的突厥附庸人口。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河中军事集团,在帖木儿帝国的建制中享有很大权重。他们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黄金家族时代的武力水平,还会以穆斯林身份或波斯文化传承者而感到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人和武士在帖木儿治下地区的地位很高

和平时期,部落贵族是地方领导者,战时的随从则多为拥有较多财富的专业武士。虽然经济情况各不相同,所能捞取的战利品与赏赐也不会一样,都可以获得较好供养与充足军事训练。

除担任重骑兵或轻骑兵,帖木儿的基本盘人口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马步战。这种多功能属性,同样得益于自小就获得的军事训练。在度过蹒跚学步的幼年期后,严格的军事教育便不间断持续,训练使用的武器也是多种多样。除普及率最高的弓箭和刀剑,另有枪矛、骨朵等必不可少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帖木儿时代的中亚城市步兵

当然,帝国在核心人口外还存在不少游牧势力。他们往往只有很小的城寨,或者索性没有而纯粹过着更加游牧化的生活。在训练水平与装备供应方面,都无法比肩定居区域供养的精英战士,故而在军事上就只能处于次要地位。

这类边缘人主要在战争中承担侦查、骚扰和侧翼包抄任务。他们很难获得帝国的资源配置倾斜,更多依靠战利品和赏赐过活,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在欧亚大草原及周边地带的国家,都会招募或雇佣这些游牧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牧草场的部落武装 是帖木儿军队的第二大来源

此外,帖木儿一直是比较坚定的城市化倡导者。也比之前的大部分蒙古系势力要重视步兵作用。故而经常将城市步兵充当辅助部队。其成员往往是本城的有产者,甚至能给自己配备乘马,以便跟上骑兵部队的前进速度。

最后,帖木儿军队的工兵数量也一直在不断增长,他们在城镇围攻战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不仅需要组装、赶造各类攻城器械,还会视目标情况决定能否实施坑道作业。而且见识过颇多城寨类型,积累到相当丰厚的技术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审问俘虏的帖木儿

情报搜集与路线定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帖木儿帝国的商队兼外交人员 一直周期性造访明朝地界

事实上,帖木儿绝非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夫,还是至少会三门语言、看重情报运作的聪明人。早在14世纪中期,由他派出商贾便络绎不绝的造访各地。例如1387-94年间,就用朝贡名义派使团向朱元璋朝贺。

公元1402年,帖木儿为保险起见,再次派部下用各种手段进行情报探查。其中的内容至少包括政治形势、地理格局,以及沿路的风土人情。这批探子化妆成蒙古牧民,由最北面的草原路线东进,甚至探明北京城距离大海并不遥远。后来明成祖朱棣北伐鞑靼,也偶然俘虏过来自撒马尔罕的商团代表。可见中亚的君主们要洞悉北亚局势,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帖木儿对情报的重视 超过绝大部分古代君主

至于选择在11月的冬季开拔,恰好符合古代游牧系军队的优良传统。因为春秋两季往往忙于农牧生产,轻易离开不利于经济积累。而农耕地区的定居者,往往会在冬季前后减少活动,处于某种半冬眠状态,自然处在抵抗力最薄弱时刻。

在进军路线方面,帖木儿的部队主要以塔里木盆地以北为主。首先在撒马尔罕以北的沙鹿海牙建立中转站,然后将后勤大本营设立在今天乌兹比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显然就是要首先降服东面的吉尔吉斯部落,再占据天山与阿尔泰山直接的蒙兀儿斯坦北部。那里有西域境内的最丰美水草,足以为大军快速越境提供必要支持。乃至提前命人连通蒙古高原,将北元分支收入麾下。即便不走河西走廊,也能顺利抵达明朝边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帖木儿军队 很有可能不断发起两线夹攻

为保障10-20万军队的基本供给,帖木儿选择搞农牧共营的复合手段。一方面要求士兵随身携带超过正常水平的干粮,并配置2头奶牛+10只山羊来保障乳制品和肉类供应。同时派人提前调查所要穿越的蒙兀儿斯坦,寻找能大量播种的优质土地。想必是要留下大量屯田人口,并至少将战争进行到来年秋季结束。

此外,帖木儿向来欢迎士兵们将直系家眷带在身边。因为远距离作战往往耗费数年时间,容易让部下萌生思乡之苦与不满情绪。家属的存在也更能激发武士们的斗狠意志,免得自己落败而造成至亲遭难。何况这些非战斗人员的存在本身,也是移动大军的后勤保障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以骑兵为主的军队 后勤保障往往更加复杂

对手近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对手 15世纪初的明朝状态并不理想

对于即将遭遇的大明朝,帖木儿早已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到不少情报:

首先是政治层面,朱棣虽然艰难击败建文帝,但始终是有篡位之嫌。所以对内加强管控力度,对外则缺乏真实建树。考虑到大规模削藩尚未开始,还有很多心存不满的藩王领,势必成为战争爆发后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是军事层面,明朝的精锐部队十分倚重规划。除蒙古地区的草原牧民外,少数最精良武器和战马都需从域外进口,其中自然包括帖木儿帝国。无论是否真像探子所说的拥兵40万,战斗力都不会强到超乎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时期的明朝军队 更像是翻版的蒙元旧部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篡位后的前几年,帝国都城依然是南京。明成祖尚未做好大规模北伐准备,将主要精力用于稳固龙座安危。换句话说,许多资源与核心调配能力都距西北前线较远,后勤补给的难度并不轻松。

蒙古突厥人眼中的汗八里还处于扩建之中。但帖木儿显然没有透露出要沿运河南下的企图。毕竟,他的部队不曾去长期控制萨莱、布尔萨和大马士革,而是更乐于在达到战略破坏目的后就扬长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跨过天谴 明朝北方将是双方重点攻略目标

另一方面,朱棣虽大量提拔军事贵族,但在文官壮大的背景下无异于杯水车薪。所以,明朝军事贵族集团地位并不算高,很难获得中亚武士在帖木儿宫廷中所能取得的社会资源。他们的后代虽然可以继承爵位与待遇,却很难传统祖辈的武力传统。在不断主动文弱化的环境下,军人的战斗力很难不发生迅速而严重的退化。

作为武力基本盘的军户人口,更是过着惨不忍睹的悲剧生活。平日里要辛勤的劳作,为军队和国家提供口粮。农闲时则要进行军事训练,并在战争中拿起武器上阵。这么多压力压在施加在一批人身上,怎么可能为军队提供优质兵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的防御机制 并不适于对抗高强度外患

当然,一定会有人觉得:野战不保险就撤入城镇,用堡垒战略消耗入侵者势头。

这样的想法固然不错,问题是来者并非普通牧民,而是掌握大量机械武器的军事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时期的嘉峪关复原图

在远征明朝前,帖木儿已经在亚洲各地进行过大量攻坚战。

其中包括一些帝国营建的首都大城。譬如:巴格达、德里、大马士革、撒马尔罕

另有依山而建的坚固防御型城市。譬如:第比利斯、安卡拉和士麦那、阿勒颇。

一种有人觉得蒙古-突厥系军队攻城无力。然而,明朝之前的蒙古帝国,就曾以名为回回砲的投石机震慑四方。帖木儿亲自指挥东征时,军中依然带着这种大型武器的关键部件。

同时,帖木儿的士兵可以用马匹拖带弩炮。这种更为古老一些的攻城武器,完成组装与准备使的速度更快,可以作为重型攻城武器的火力补充。在希腊火、石油脑和黑火药加持下,破坏力是只增不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帖木儿征战时惯用的几种攻城机械

最后,正如前文所述,帖木儿从西亚等地学习到火炮制作技术。由于是口径较大的攻城型号,破坏力远非小型的明朝火铳所能比拟。由于城市防御往往要和攻城武器发展成正比,明朝的大部分城关只怕难以固若金汤。

横在帖木儿东征路上的最大要塞是嘉峪关与西安。虽然规模浩大,但主要为经受回回砲级别的打击而设计的。可当你的敌人能将重型火炮、回回砲、弩炮、各类火器与弓弩集中使用。城头守军的压力,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的原始轻型火器 所能起到的杀伤作用非常有限

何况攻城战一旦变成围困焦灼。机动力更强的帖木儿军队,将有更多获得补给和粮草的机会。西安城内的众多人口,则会迅速消耗大量粮食,反过来不利于守军长期固守。

所以,无论怎么看帖木儿都是更有优势的一方。

当然,帖木儿在半道上就病死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讹答剌。他的临时继承人因实力不足而遭到质疑,从而引发诸王公间的小型继承者战争。否则就很有可能在当年春季,突然出现在肃州等地的边区明军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