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先后进行7次医保目录调整谈判,不断将临床亟需品种、价值高、经济性评价优良的药品纳入支付范围,切实保障和提升了患者的健康获益,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从2018年17种抗癌药专项谈判成功到2024年91种药品新增谈判成功,共纳入835个谈判品种。从化药及生物制品范围来看,2024年新纳入的91种药品中,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类别下包含49种创新药,其中国产创新药25种,进口创新药17种。创新药从上市到进入医保的时间也在持续加快,24年医保目录中谈判成功的42种创新药从获批上市至纳入医保的平均时间不足2年,其中国产创新药更短。新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数量不断增长,纳入时间不断缩短,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本文以样本医院中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销售数据开展统计分析,反映近年来医保目录调整相关成效。
一、医院医保药品整体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用药结构日趋合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一是各版医保目录收载品种通用名数量逐年增加,保障范围不断扩大:近5年不同版本医保目录收载药品总通用名数由2019版的1322种增加至2023版的1698种,品种增幅28%,多数治疗领域(12个ATC大类)药品医保目录内通用名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二是参保人用药需求实现聚焦,用药结构持续调整:临床亟需品种纳入目录迅速,调入品种倾向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及慢病,调出品种基本为临床淘汰、疗效不确切药品。2015-2023年间,17个品种进入2023年医院药品金额排名TOP20,其中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8个;17个品种退出金额排名TOP20,其中第一批重点监控品种10个。2020年至2022年调整中,连续三年将新冠治疗用药纳入申报范围,及时满足了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需要。
二、肿瘤、糖尿病等重点领域患者用药水平显著提升
在肿瘤领域,2018-2023年间,抗肿瘤药医保品种院均金额、用量(以用药频度DDDs计算)均呈上升趋势,抗肿瘤药医保品种金额占比从2018年的87.86%上升至2023年的90.68%,用量占比一直在90%以上;从细分市场结构来看,蛋白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和抗体药物的复方制剂等新型抗肿瘤药品种数、金额、用量及其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占比均有明显上升。
在糖尿病领域,糖尿病药物医保品种院均金额波动上升、用量逐年上升。医保品种金额占比在2021年起、用量占比在2020年起稳定在99.9%以上,临床使用的糖尿病用药几乎全部为医保药品;从细分市场结构来看,糖尿病口服用药方面,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氨酰脯氨酸二肽肽酶- 4 (DPP- 4)抑制剂等新型类别药品品种数、金额、用量及其在糖尿病药物中的占比均有明显上升。
三、患者生存率、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样本医院数据推算显示,纳入医保前,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三级医院配备率为3.25%,药品用量仅1.45万支;纳入医保后配备率翻了4倍,为15.63%,用量增长55倍,达到80.11万支。此外,药品价格从最高70万元降至3万余元,经医保报销后,患者自费部分仅需承担1万元左右;按照标准治疗方案计算,在享受药品降价与医保报销的双重利好后,患者在用药首年即可节约药费400余万元,切实提升药品可及性的同时显著降低患者费用负担。
在肺和支气管癌领域,累计已将22个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药物纳入目录,患者得以及时受益于突破性创新治疗手段。在其他领域,具有明显治疗优势新药被及时纳入目录,部分慢性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发生时间明显后延,生存质量获得有效提升;部分药物(如银屑病治疗药物)在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状态的同时减轻了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歧视,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 | 中国药学会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编辑 | 徐冰冰 何作为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