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文化天地》2024第五期

原题:《于爱成 | 何为“好散文”,兼及两年深圳散文观感——2024年深圳市优秀群众文学(散文)评选作品评点》

散文向来是聚讼纷纭之地。相对而言,小说诗歌戏剧等几个文类门槛要高,对它们发言得有点专业基础,散文却是任谁都可以说三道四的。这也导致了这个文类、文体、体裁的众声喧哗言人人殊。自古而然,也不是现在才有。在种种名目之下和种种议论之中,散文的样式却仍然无人可以明确设定,散文仍然是最宽泛的文类、最自由的形式、最丰富的样态。要说散文的核心特点,最简单的概况,其实还是不脱五四时期周作人和郁达夫的论述,人的,个人性的,个性的,从而也就是自由的。

毫不含糊地说,散文对自由精神的依赖超过所有文体。洪堡特在比较诗歌和散文的时候,说得很有意思:“诗歌只能够在生活的个别时刻和在精神的个别状态之下萌生,散文则时时处处陪伴着人,在人的精神活动的所有表现形式中出现。散文与每个思想、每一感觉相维系。在一种语言里,散文利用自身的准确性、明晰性、灵活性、生动性以及和谐悦耳的语言,一方面能够从每一个角度出发充分自由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则获得了一种精微的感觉,从而能够在每一个别场合决定自由发展的适当程度。有了这样一种散文,精神就能够得到同样自由、从容和健康的发展。”精神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自己,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从自由天性出发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

关于好散文的标准,难以轻易形成共识。不过大概率还是可以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从下面几点做出初步判断:

一看题旨。也就是看立意和思想性,作为文之魂魄,不但看,而且是首先要看。二看布局。就是看结构,看是不是视角巧,进入巧,布局巧,是不是浑然天成。三看节奏。看有没有音乐、诗歌那样的的韵律、节奏,以及与思想性和合而成的韵味。四看语言。散文是语言艺术,也是生活表现、体现思想性的载体和魅力所在,当然要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来看。五看新意。主要是强调题材出新,立意出新,表现手法出新,其中立意出新处于首位。

根据以上对散文写作要求和评价的标准:文学创作贵在创新,那么,散文的立意出新是生命线。当然,语言、结构、语势(节奏)、意蕴、意境营造、思想内涵、情技等,同样重要,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文学作品是分层次的,审美欣赏与批评自然也是分层次的。钟嵘最早写《诗品》,把作家定为上、中、下三品,是不无道理的。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将艺术品分出如下层面:声音,意义,表现的事物、人物与世界,还加上英格丹提出的“观点”和“形而上性质”的层面。若取审美的角度,像桑塔耶纳,就依次分出感性材料、抽象形式、联想价值这样几个欣赏层面。从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一种审美对象来看,根据其内在的结构,我们可以将批评的标准,也即“内涵的标准”,进行更便于操作的简单的分解,就是:自由感,个人性与悲剧性。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散文作品分为三个梯级:优秀作品或一般性作品;独创性作品或称上乘作品;伟大作品或经典气质作品。所谓“一般性”,须具有文学性,使用流畅的书面语言,塑造生动的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结构符合文体规范,传达了关于个人和社会的一定的信息。独创性作品,须具有个人风格,须有个性化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形式,须拥有充盈着诗意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才情取胜。伟大的作品,则除了独特的语言形式和风格以外,还必须具备悲剧感,具备广大的美学容积和哲学深度。这是不容易达到的。此外,作为一个参考标准,作品的长度、规模和数量,也是须加以考虑的参数。这会增加作品的广阔性、复杂性、以及紧张性。

一、有经典气质的作品。

企图从一次常规的征文中发现一两篇伟大作品,是不现实的,而不是不太现实。2019年,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本人协助邓一光主编出版《深圳散文四十年》(上下卷)时,曾对40年来的非虚构文学佳作进行较为系统整理,分传统散文、非虚构作品、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序跋记等,共收集200多人近1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比较突出的包括杨黎光三获全国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林祖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随笔杂文;陈秉安、胡戈 、梁兆松的《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陈秉安的报告文学《大逃港》、李兰妮《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南翔的《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等,都先后产生全国影响。近10年来,深圳涌现出更多现象级写作,包括杨争光、侯军、王樽、丁时照、胡洪侠、赵倚平、王绍培、厚圃等作家的学术(或文化)随笔杂文,王国华的“街巷志”系列,王国猛的学术小品系列,南兆旭、孙重人等作家的自然写作系列,许石林的文化礼俗书写系列,廖虹雷的深圳民俗书写系列,萧相风及45厘米小组的非虚构书写系列,秦锦屏、聂雄前、戴斌等作家的故乡书写,张一兵、蒋荣耀等作家的历史书写,姚峥华的“书人系列”,程鹏、虞宵、叶耳、段作文等数量庞大的深圳书写,等等。这其中确实存在部分“伟大”气质和气象的作品。

依据“好散文”的标准,观照2024年度深圳群文系统散文征集评奖的参赛作品,对其中的部分作品,依三个梯级的标准,可做个大略的评判。

(一)就作品集而言:

段作文《人间烟火》 絮絮叨叨、拉拉杂杂,漫不经心,枝蔓横溢等等,这种种的缺点,在段作文的深圳民间(底层)书写中,都成为了优点。正是一种泥沙俱下的打工生活,在作者平实、平静、耐心讲述和描写之下,写出来一种一地鸡毛、无可奈何、听天由命、无可无不可民间的宿命感和隐隐的幽默感。这样的书写显得笨拙但又明白;信命而又认命;活着就该认真坚韧达观地活着。

赵倚平《且从诗句看青史》 当系学人文章的上乘之作。作者学养深厚,擅长在历史中、文献中有新的发明;而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总能让他的写作是及物的、有着落的而不是轻浮的。作者胸中有丘壑、有家国、有文明、有忧患、有臧否,从而是人文精神熔铸下的有担当的写作。另外一部集子《书香手泽暖》,属于书话系列,书话当然是有难度的写作,也是具文人气的写作,难以复制模仿的写作。可见赵倚平的不俗功力。

叶耳《深圳的我们》 文章写得绚烂,并具有自觉的文体追求,一篇篇散文也能写得如此华美而永葆青春之气、赤子之心。作者首先是个诗人,这样的诗人气质洋溢在系列散文作品中,也使得作品具有溢出来的诗性。这诗性、青春气质,让作品有了几分离尘脱俗之美,作者的吟风弄月、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他的文字的唯美和感伤,他对文字的真爱和对写作形式的极其尽心和各种试验,也就是可以理解并独居意义了。叶耳是个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人。

刘炜《永不凋零的时光》 私人化的叙事,私人化的絮语,如同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这是刘炜的“一个人的光明”;如同“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这是刘炜“一个孤独沉思者的札记”。基本所有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主体的“我”,“我”活着,观察,感受,想象,思考,从而这部作品既是作者的哲思的片段,也是诗思的笔记。刘炜的另外一个集子《寻找光明记忆:沿着茅洲河》,围绕光明历史记忆、文化地理、民俗风情、社会变迁来写,作为一个主题创作,作者以其强大的主体性,顽强的将“我”的见闻觉知加入进来,并格物致知,内化在心灵的声音。不过,这个作品尽管是刘炜自己的创作,但署名确实机构。可能就不一定符合参评报奖的要求。

(二)就单篇作品而言:

张樯《东铁线上》 作家的文章提供了具有经典气质的写作范例。这样的“经典”气质体现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为语言文字的精炼、文学性的诗意气息、诸如用典、互文、象征等各种文学手法的运用,文章结构的匠心等等。这篇文章的亮点更多的,还体现在,通过写一条铁路线的历史、功能、一次次的乘车经验,带出来香港的历史,深港的互动,一条铁路线从而具有了总体的象征性。张强的另外一篇作品《罗湖日与夜》,显示了作为一位成熟作家,他有这样的本事,这罗湖的路、长凳、灯影、街景、街衢万象、草木鸟虫,都能被赋予了如梦如幻的诗意——罗湖的诗意,城市的诗意,种种耳熟能详的存在,都能被作者诗意化为整体的象征。张爱玲之后,写城市市声的作品,张樯作品再次带给读者以“震颤感”和新奇感。

赵艳《给老爸斟满一杯酒》 给父亲斟满一杯酒,敬父亲三杯酒,每一杯酒后面都有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记忆,一腔腔深情。父女情深,女儿对爸爸的铭世不可忘却的爱,通过一段段父亲对女儿的娇宠、理解得以呈现。是写父亲,更是写自己的成长;是写父亲的一辈子,也是写不可忘却的永远之爱。最后,我们知道,作者斟满的这三杯酒,是在墓园,文章写写给失去的父亲。从而,作品就有着强烈的感人力量。作品写得放松恣肆,其实是故作放松;写的“没心没肺”,其实是女儿面对父亲的“无法无天”;实则每个字都刻骨铭心,透着对亡父的刻骨相思。如此这般写给父亲的文字,真正让父女一场的爱的记忆得以不朽。

柯翰杰《掷筊之好》 小作者出手不俗,将这样一个母亲求神拜佛为儿子学业有成的题材写得细致具体,而且情节起伏。最后的转折,不仅仅在于达成了自己与母亲的和解,更在于认识到了一个道理:求观音大士保佑儿女的母亲,其实是在求自己、求助自己的真心本心,从而自己就成为了观音大士。这样的领悟让全篇得到了升华。

龙良如《大风吹过粑叶山》 小说化的笔触,讲述自己的童年、家乡和亲人的故事,实则描绘出来作者家乡亲人的生与死,文化与民俗、浩荡的寂寞与亘古的孤独。有着萧红“生死场”般的笔力。是为难得的优秀作品。她的另外一个作品《如盼春归》,构思巧妙,结构精致,运用象征手法,那棵误作仙人掌实为火龙果构成为全篇整体的隐喻,意味着一种价值的终被发现和发光;“春夏秋冬”作为四个章节的标题,也构成一种象征(或者说原型)既是写那棵误作仙人掌实为火龙果的四季,更是人生的四季。全篇写出来一种艰辛后的柳暗花明,收获后的心花怒放。

杨刚《梦醒时分》 很有实验性的一篇新散文,扶贫的经历如此来写,全篇用纷纭而来的各种梦境穿插在日常的各种琐碎事务,透漏出来种种的无奈、无力、不甘。实在构成为一篇散文版的狂人日记或者小镇畸人。梦境实则构成为全篇的氛围基调和象征,包括现实生活的颇有几分魔幻的遭际。

二、有独到之处的上乘之作

(一)就作品集而言:

燕茈《再见花树下》 一位成熟作家的成熟作品。作家在散文写作已有全国影响。这部作品集在文笔、结构、情感、志趣和方面,都当是自成风格之作。作者对于情感的描写、对细节的把握有独到之处。集子中写情感经历的作品尤其感人。偏理论的文字也能做到有洞见。

李文芬《时间的礼物》 李文芬是位天才作家,文字细腻,情感温婉,行文不疾不徐,所言所写之人之事汇成的所显的旨趣也总能具有一定的治愈性。尤其作为一位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系列童年视角、童年经验和表现童心童趣的文章,尤其精彩纷呈,篇篇出彩。

胡笑兰《拾花记》 作者热爱并勤奋尝试各种题材的写作。她的散文,融合了一定小说技法,喜欢跳跃性的场景转换;不喜单线发展,而喜欢大场面多人物的关系交织。因此,作者的作品有新散文的特点,相对来讲写得自由洒脱不画地为牢,各种元素各种技法作者总愿信手拈来。

彭毅《流年》 收入集子里的文章,无论忆旧怀人、还是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景与物,都做到了文从字顺。作者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古典诗词脱口而出;作者尤其具有开阔的视野,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历史记忆的敞开的重新还原,都能不停留于静态回顾,而能加入更多的场景事件和事件描述,从而就更鲜活生动。

廖立新《提着灯笼逛天街》 作家学养深厚,作品洋溢智性色彩;集子中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之为学者散文,是有学问的写作。当然,首先也是有生活的写作,所写作品无论行走还是家乡,无论旧事还是故人,美食还是风景,都来自于亲历亲闻,现实出厚实的对于经验的讲述能力。作品文笔精确洗练,有古意,也有现代气息,文章特出的特点是都能显示出来一种动态的、行进的、急管繁弦式的生命感受,彰显创作主体的浪漫主义风格。

王健《烟火乡村》 一部乡村忆旧“朝花夕拾”式的散文,是一部乡村民俗志,是一部作家写成的民俗志式的忆旧散文,或者就做主题性、系列性的非虚构作品。从而这部作品,既是文学的,又是文化的;既是文学性的,又是民俗性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语言简洁精炼,如同经过淘洗;情感沉潜耐心,静水流深,眷眷之语,拳拳深情;文笔细腻,还原能力极强,旧时的乡野场景、打猎技艺、乡村民俗、植被饮食等,全用白描,恍然生动。而写亲人的篇章,历历在目,深情流露,感人至深。

段福平《渡河之舟》 无论写深圳生活经历见闻,还是家乡旧事,都写得扎实沉稳,体现成熟作家的写人状物叙事的果断老练,生活如其所是在作者笔下迅速完成塑形,。作品尤以写人见长,所讲述的人物故事,有小说化的情节性、故事性,也有着小说化的对于叙事的讲究和用心。

(二)就单篇作品而言:

胡笑兰《渔光曲》 想象一个古村落,它的来路;想象村落的人,男人和女人,他们的孩子;想象男人捕鱼的地方知识、女人的持家技艺。作品做足了民俗博物知识,村落的初始、其地理、物候、天文水文及渔业知识,以及若干细节,都让这篇作品显得真实而开阔。文笔也舒卷从容,不粘不滞。

段作文《入伙三日》 回乡上楼记。非虚构佳作,鸡毛蒜皮、泥沙俱下、时代之尘、小民之末、苦乐悲欢,日常种种都进入了作者的叙事。从而,段作文的写作,貌似平淡、平静、琐碎并不乏芜杂,实则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肮脏现实主义”(卡佛)美学风格的形成,看他的作品貌似波澜不惊,实则处处有心;貌似平铺直述,实则合辙押韵别有洞天。

冯毅《阳台的绿》 很精巧的构思和谋篇布局。一家三代,老老小小共同参与了阳台南瓜的种植和培养,既是农事和农事的学习,也是人生和人生智慧的学习。尤其奶奶的形象,如同人类母亲的慈爱、勤劳、细心和哺育照看抚养万物;小儿女的形象打打闹闹活泼可爱没有定性但天天学习成长。这篇文章从而就了更多的阐释空间。冯毅的另外一篇作品《“周身刀”的父亲》,生动描写再现了一个能折腾但一辈子时运不济的“父亲”的形象,正是他的不甘、不幸、不屈的形象才让人格外难忘。一部父亲的小传,也是一部近百年广东西部高州地区乡人的传记。其历史价值也是独具的。

杨婷《来来去去》 文章虽短,但才华横溢。文字如同水银泻地,而情感却隐忍而深沉,有极强的爆破力。

燕茈《红星路101号》 十年,一个地点,一群人,一份事业,也是一份感情,一份收获,一种成长。因为珍惜,所以字字有情,而全篇恍然生动。

陈晓锋《金龟漫游记》 原居民作者的写景游记文,清冽芳香之气扑面而来,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有好的文字,好的感受,也有真正的生长于斯形成的对于这片土地的熟悉和热爱,显得这样的自然写作就颇有几分不俗。

陈兰《家住坪塘小学》 作者笔下的父亲,大方、好客、热情、爽朗,一手的好技术,又有艺术的爱好。一个乡土中国普通的父亲,但经过女儿的回忆,重新打量和一个一个细节的重现,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光彩照人。作者通过反衬对照的方式,将自己当时当地对父亲的情绪带进作品,这样就显得决不板滞而灵动起来。

金学舜《永远不再》 写景开头并由写物动物鸟禽等作为全篇的线索,但实际上是篇思想随笔,提供了若干对于生死的追问和常与断的思考。

曾龙《藏地星光》 行走文学,旅行文学,作为一个重要品种,重在写出所历所闻之特有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个作品以“星光”为名,实则也写出来三个场景三组人物的自带的光辉。有结构和构思上的高明之处。他的《生活解剖录》,是才华横溢的青春写作,写出来成长中的不同阶段的自我、执拗、梦想、疯狂与星光,也写出来自己的对于生命生活生存的不同阶段的理解。

陈少华《海岸线》,写得绵密、细致、潮湿而又有诗人本色喜欢的琐屑和慨叹。作品对打工生活、南方生活、飘泊者心态的描写,真实生动。另外一个单篇《与雪一起抚摸大地》,是有象征性的写作,冰封的道路,被大雪覆盖的大地,而冒雪探望病中亲人的返乡者被滞留在旅途中。作品写出了人生的冷暖,打工的遭际,更写出来一种无力。

孙善文《父亲的春联》 写的是春联对于七十多岁的病中的父亲的疗愈,这是他的年节,民俗,念想,也是他心目中过节过日子的必须。因为有了这样的念想,甚至让他能够更有力量治愈病痛。作品也写到了曾经的那段疫情带给人们的伤痛,带给自己的家庭的影响,一家人的坚韧和对于老父亲的爱。

张欣《花草事》 富有情趣,妙笔生花而笔下的绿植和主人公的性格活灵活现。她的《昨日之味》,老练成熟。过去的记忆、生活中的细节、细节所传达的情感,都能在作者娴熟的写作技艺下,迅速成为一座文字的建筑,哪怕散文只是建起来一个阁楼,但也栩栩生动。给人美的享受和善的启迪。

王长敏《一棵树的世界》 有哲理,有新的发现,一棵树就是一个世界,一棵树庇护了如此多的众生——写得美而启迪。当是进入青少年教科书的好文章。

三、各擅胜场的优秀作品

(一)就作品集而言:

陈素云《守望花开》 作家稳扎稳打,是写作中的稳健派,任何一个题材都能扎稳营盘般地往前推进,没有太多的圈套,从而显得格外平实。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作者的历史记忆和风俗书写,也都喜欢加入现实的维度为对照,就开阔了文章的视野。

李凤琳《邂逅一树繁花》 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当下性、记录性,突出的优点是我手写我心,文字浅白流畅。在她的笔下,能看到日新月异的生活和她的对生活的拥抱的愉悦。作者的另外一部集子《烟火》,写历史记忆,写现实生活,谈旧事的文字能抓住最打动人的细节,辅以细腻的刻画,将家乡和亲人的形象予以重现和存留;写现实的篇什,也凸显了作者笔墨当随时代的取材的鲜活性。

尹高洁《史记这么读才有趣:夏商逐鹿》 作家细读原典的基础上,以一种轻松活泼戏谑自由的文字,来重写重叙历史,尤其是史记中写到的人物,别开生命,好读好玩。

石泰康《岁月留痕》 作为原居民涌现出来的深圳作家,石泰康的写作以对本地非遗、历史地理、文化古迹、民俗风情的书写为主,通过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写得清晰明白,大长读者见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民间书写。有不可替代性。

王工一《往事了无痕》 写作在作者笔下,是爱好,也是生活,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无不可写入作品。显示出来作者的成熟和从容,文字成为他的随身的记忆和记录表达习惯。作品题材多样,文从字顺,铺张扬厉,滔滔不绝,描写叙述清晰流畅。

(二)就单篇作品而言:

江飞泉《十元店往事》 十元店里的世态和人生百态,为同住十元店的一群旅人、过客塑像,记下来彼时彼地的众生和自己。难得的深圳记忆,也是一段成长的故事。

段福平《商店轶事》 小说化手法写散文,是作者的绝技。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氛围营造节奏紧张度的掌控,作者都能很好地处理。

温秋圆《琥珀里的悠悠岁月》 结构精巧,巧妙将琥珀与深圳松岗之地进行勾连,也介绍了关于琥珀的深圳知识,有新鲜感。她的《光阴的故事静静流淌》,对古村落、旧祠堂、原居民的追溯性、历史性书写,在今天对历史的叩问中,写出来一种沧桑感、历史感。作者以其诗意的文字和情感,以朗朗上口的朗诵性,将这篇作品赋予了极强的美感。

邹贤中《物华在野》 农事诗。写事怀人,将家人主要是父亲种植培育收货花生的全过程,以一种很有诗意也包含忆旧之情的方式呈现出来。写作方式有一定新意。

陈素云《被房号串起的日子》 在深圳,关于房子的事,勾连起自己的半生,半生在深圳的打拼、成家立业,像是一部个人的小传,旁及打工生活甘苦,夫妇生活及其两边家庭、同事邻居、社会面貌等等。文字干净准确,文从字顺,有耐心,不拖泥带水,也有章法,虽是平铺直述的写法,却也质朴本色,读来令人感动。

邬霞《深圳搬家手记》 朴实本色的写作。原生态的生活,有这样原生态的文字予以呈现,也是相得益彰。

万迎元《梧桐山记》 深圳山水志、风物志,很有地方性的写作,也是对陌生之地的介绍之作,让读者熟悉了身边的山、草木,以及历史。文字准确,节奏平稳,收放自如,表现力强。

陈兰《大姐兰梅》 虽说平铺直述,但却能通过大量的细节,将大姐平凡而不凡的品德、形象给塑造了出来,感人至深,过目不忘。作者有极强的人物刻画的笔力。

李文芬《自然生长》 写的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放手和耐心,赞扬的是一种宽松自由的育儿观。作者作为老师,最是熟悉生活,也擅长抓住一个个典型,尤其对孩子们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各种特性的描写,自是妥帖精确。

金艳丽《小姑》 写的是一个乡下女人卑微的一生。作品的亮点是几个情节的选取,描画出来具有浓郁地域民俗文化的时代氛围和生存环境,人在环境中,人是时代的产物,人也是如同草芥、土末一般的存在。从而人的这一生,实在是一言难尽。她的《月光饼》,记叙童年时代种油菜苗的一次经历。写得生动逼真,显示了描写和叙述的能力。

闫玲月《坚硬的生活》 日常生活叙事。写深圳小人物的故事,家长里短的故事,也是“附近”的故事。作品文笔也老道从容。作者的另外一篇作品《问君可曾念奴娇》,是系列女性任务小传或者说相当于人物群像的速写。写作能力不俗。

汪破窑《一只鸟告诉另一只鸟:亲爱的,有人来了》细腻,细致,而深情。写身边的见闻感知,很有耐心。他的《岂只是乡愁》,文字优美,写来头头是道,主题鲜明,富有感情和诗意。

李玉《听那个母亲说话》 很感人的写作,也是很有现实性的写作。母亲们为了儿女付出了什么,他们在怎样活着。作者以动人的文笔,悲伤的情感,为自己和自己身边的迈入老年的母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塑形。

甘应鑫《诗意的鱼庄》 诗评文章,知人论世,文字活泼。

汪立说《书中时光》 细腻而唯美,温婉而多情。写出来一种少女诗意情怀。如缓缓流过的溪流,清浅但又闪亮。

郑丽黎《一封家书》 家信体的散文,因为是家信,格外情真意切,倍感动人,也更为私密化和家常化。这样的写作形式因时代变化媒介变化使用的作者已经少多了,但仍有其别具的文体价值。

唐雪蓉《木棉花开》 写出了木棉的“英雄”气,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李东岳《有的人》 文字活泼,角度刁钻,是一种有才华的文学叙事,对人物的刻画有其不同寻常之处。

陈晓锋《吉溪:昔日山乡换新颜》 深圳原居民的80后一代笔下的家乡变迁,清新质朴可喜。

刘杏红《春雨中的姐妹情》 感人的小文章。为了不影响姐姐作为文艺骨干的演出,下雨天的时候妹妹故意不跟姐姐共用一把伞,而选择淋雨。这样一种姊妹情深,是建立在穷人家甚至多买把伞都是奢侈的前提之下的。而文章的最后,写到年级老去的姐姐从事农事时,宁愿淋雨也不打伞,作者没有写明原因,留给了读者一个悬念。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有感人的力量。

张宗明《转身》 深圳创业故事,亲历性的几节故事,写得热闹而好读。

易美华《生日鸡蛋》 写得集中,而且结构完整,收尾有呼应。是篇典范意义上的好散文。

谢文华《木屐声声忆乡愁》 题材新鲜,言之有物。让人了解了关于粤北客家鲜为人知的木屐的故事,有恍然大悟之感。而且全篇写下来,如抒情诗,也如动听的小夜曲,在木屐声声中,一个村庄和乡亲的历史和日常就这样呈现出来。

张霞《那片绿色的沙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写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在乡下小镇的艰苦生活和在艰苦中的主动担当,以一个10岁孩子的身躯担起来一家的种菜重担。写得生动、真切,因为有真情实感、切身经历,所以打动人。

陈衬欢《救赎》 因父的欺骗而在女儿心头埋下的阴影,如何才能选择原谅、宽宥和放下?作品写出来这样一个领悟和放下的过程,也因此完成了亡父的救度。

沈璐容《姑妈》 文章虽短,但真正言之有物。

洪猛《牛的眼泪》 真情实感,切身经验,写来就细节饱满,情节生动。

四、出人意表的新人新作

本次评奖的新人新作相当强,我不掩饰对全部参赛作品的喜爱,所以也愿意不是按照评选名次,而是按照阅读的先后,对打动自己的作品逐一进行点评。

欧语涵《空鸟笼》 写因养一只飞来的画眉而在家中发生的故事,也写出来自己的爸妈互相体恤的情感。比较突出的还有作者的观察力和对于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细微的人物之间的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在作者笔下得以体现。作者的《桂花乡》,写得圆融自洽、读来舒服愉悦的一篇出色散文,全篇写得松弛而自由,但并无废话;全篇情感快乐而戏谑,显示出来一种乐在其中的少年如诗般的情怀。而外婆、外婆的家、家乡的人的形象也都跃然纸上。

李思琪《刻在记忆里的时光》 作者是位成熟的作家,能够胜任不同文体的写作。这篇文章自然全是根据听闻来的资料而写成的文章,外公的旧事,外公的故事之类,写得还是流畅好读,线索分明而简约。但因为缺乏亲历和体验,二手生活的创作就显得细节上总感有所不足。

金浅若《小萱》 惊叹于小作者有如此好的文笔,构思。三个小故事、小情节,构成全篇自己跟乡下留守儿童的侄女的友情叙事。从有点居高临下,到得到真情相待和无保留的对待,两个小伙伴成为了一对好朋友。最后的结局写得感伤而无奈。文章隐隐呼应了少年鲁迅和闰土般的主题。

吴思彤《孔雀笼》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文章通过与养在笼中而不觉的孔雀的遭遇,完成对情绪即囚牢的生动示现和反思。写得开阔却也细微;落地而又蹈空。以一种象征性隐喻性结体,而形成整体性的哲理反思。

吴梓铭《爱在风里流传》 最直观的感受是来自文字的魅力,爽利而直截,智性而锐利,又不乏婉转多情,写出来一个敏感的人、有理解心同情心的人、懂事的人。所以这篇文章所记之事虽然简单,并不足以引起关注,但却是作者的观察思考体验所形成的一种场域,让这篇文章充满了才情和智性、敏感而多情的少女情感,就是这样了。

张可欣《读<宝葫芦的秘密>有感》 有真情实感,写出来真实的内心冲突,写出来少年的成长和对于诚信美德的坚守,很是难得。是作文,亦见做人。文章小黑人小白人的对话,让人记忆深刻。

冯嘉欢《校园里的那片簕杜鹃》 写得活泼可爱清新可喜。孩子眼中的常开不败始终灿烂的花朵,是如此的迷人。

高艺宁《会发光的猫》 一只小猫,在作者笔下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可爱迷人而且各种的心思各种的动作各种的眼神各种的花样。如此来写一只小猫,也只有小作者能够胜任。

陈雨梣《竹编与时》 最妙是是一根竹子在外公手中怎样编入竹编,作者将全过程写得如此细腻如此生动,如此精确如此迷人——而这精确迷人是建立在作者的诗性语言之上的,这语音是跳跃的,是灵动的。

程依依《小确幸》 想象力、感受力、虚构力,以及作者的诗思,是这篇作品的出色之处,作者将这篇文章写成了散文诗。

刘子羽《太阳升起》 孩子眼中的外婆的眼泪,她的不舍亲人的别离,眼泪化作阳光的点点。这样的比兴让人动情,也惊讶。最后的一句更是有更高的高度,高到需要再三品味才能深味其中的内涵。

当然,王家瑞《秋游禾塘湿地公园》《黄昏》,李佳悦《一株狗尾草》、钱佳余《心正所愿》,这三位作者的作品,我给打了最高的分,却没有写评语,因为他们的成熟度已经达到了成人作家的水准,写得几无瑕疵,没有明显瑕疵的作品,我愿意放诸青年作家的阵容中予以检阅和比对。真诚祝福他(她)们!(唯一的一次感叹号的方式)

作者简介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文联研究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深圳市作协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