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在线学习》主笔 刘增辉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发布三年来,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办学行为得到了全面规范,发展中的非学历教育正在走向更大的舞台。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规范管理是守正,勇于探索是创新。于多数高校而言,非学历教育都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与社会日益增长的全民终身学习需求相比,高校非学历教育的潜能和活力还未得到充分激发。本期专题,我们以专家对话、院校实践和痛点分析的三重视角,梳理非学历教育的探索与收获,透视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从业者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院校特色实践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苏大夜校是如何“出圈”的?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把握“三服务”+“三办”+“三不办”原则,校院形成合力,从而集聚资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秋日音约会、匠心守艺人、机器视觉、ChatGPT……日前,苏州大学夜校秋季课程上新,推出八大类108门课程,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报名抢课。今年年初,苏州大学夜校上线,学校官微发布消息后,12小时内报名人数即达千余人。丰富多彩的课程,保质保量的教学,极具优势的价格,使得苏大夜校在社交平台频频“出圈”。

这是苏州大学非学历教育探索的成果之一。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缪世林表示,学校将投入更多精力,通过继续教育为苏州市民打造一所触手可及的“家门口的大学”,为苏州教育现代化贡献苏大力量,让更多学习机会进入百姓生活。

“三服务”+“三办”+“三不办”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转型始于2015年。从2015年到2019年,由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向以非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从2019年开始,继续教育向终身教育、职继融通转变,而非学历教育则从To B为主转向To B、To C并重,这意味着要大力发展面向社会个体的培训项目。

从2015年至今,苏州大学继续教育的转型一直在稳步推进,这与学校层面的认识息息相关。苏州大学一直把继续教育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两个维度,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延伸。苏州大学将继续教育办学“做什么” “谁来做” “如何做”写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和分年度重点工作,学校层面明确不仅要办继续教育,而且要通过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认为,继续教育是跨度最长、层次最广,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自主性的教育,继续教育定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延伸层。

非学历教育从To B为主转向To B、To C并重,意味着继续教育转型进入更深的层次,而这样的转型非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能完成。在继续教育学院体系架构搭建上,按照“管办分离”原则,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的直属二级单位,在学历继续教育方面是管理部门,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以示范引领和服务支撑为主。

继续教育学院具体应该做什么?缪世林提出了业界有名的“三服务”+“三办”+“三不办”原则:“三服务”是指服务全校层面的办学领域开拓、服务队伍建设、服务硬件及基地建设;“三办”是指办二级学院不办的项目、办需要统筹多个二级学院的综合性项目、办体现社会效益和公益属性的项目;“三不办”是指不办二级学院已有项目、不办二级学院规划中的项目、不办与二级学院有交叉的项目。

集聚校内外资源

“体制机制改革后,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既是管理部门,也是服务部门,更是生产力部门。”缪世林说,把握好这个原则,继续教育学院与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之间就都能形成很好的合力,从而聚集全校资源。

学校成立了管理培训学院、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10多个校级培训平台,挂靠继续教育学院,全校非学历教育项目在各平台中有序分流、专业化发展。学校发挥年度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二级学院自主开展有利于体现各自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教育培训。二级学院积极申报行业培训基地和项目,为长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完善的OS管理系统也发挥了作用,可以实现从课程录入、项目申报到培训结算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跨部门协作,让培训过程中师资、教室等要素资源的校内整合共享得以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企共融•智才链接”专场招聘会

不仅仅是校内资源,在外部资源整合方面,苏州大学继续教育也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门和校内部门的支持。近期,在苏州市工信局指导下,由市企业服务中心主办,学校招生就业处与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办了“校企共融•智才链接”专场招聘会暨第十期“专精特新”企业之家活动,以加强校企沟通,实现人才培育、产业发展、学生就业同步推进;与行业协会、外部企业广泛建立联系,做好教育延伸和咨询服务,多方共同搭建平台促进行业人才发展。继续教育学院与苏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协会合作开展了HR沙龙,用数字化赋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以扩大朋友圈、学习圈,网聚发展力量。

建立能征善战的市场运营队伍

非学历教育不同于学历继续教育,需要一支懂市场、善策划的市场运营队伍。苏州大学为支持继续教育发展,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灵活用人制度。继续教育学院将市场理念融入教学及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覆盖全员的市场意识。在管理和考核上,运用OS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查看、跟踪项目跟进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复盘指导工作和优化人员管理。学院还建立了教学服务中心,在传统教学服务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创新和组织,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学服务团队,将特色课程、校本课程融入其中,将良好的学习体验转化为市场服务。学院建立了线下市场团队,通过共同举办活动、参加沙龙、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广泛链接企事业及行业协会单位,寻找继续教育可以服务的契合点。建立了电话和社群运营队伍,针对学员群体提供答疑和学习规划咨询等,搭建学习互动圈。

在项目策划上,注重弘扬苏州底色和苏大特色,发挥苏州千年古城的地域优势和苏大百廿名校的底蕴优势。每一类项目都从学员角度出发挖需求,从自身角度出发挖特色,形成“双向奔赴”的契合点。在“苏大夜校”项目中,定位在“为都市青年点亮象牙塔里的精神桃花源”;在“苏大研学”方面,定位在“青少年可以上的大学课堂”;在“假日学习港”方面,定位在“为职场打工人解锁周末新姿势”。这样,社会大众都可以从中找到兴趣点,享受到更加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

善于利用新媒体是苏州大学继续教育的一大特点。2015年,继续教育学院开通了第一个微信公众号,9年多的时间,先后建立起官网群、官微矩阵、官抖、小红书等14个自运营媒体平台,建立了一支专业的队伍负责运营和管理,培育了一系列具有较高粘性的学习社群,其中官微的招生直通车系列、优秀学子系列、道苏州系列等精品栏目受到长期广泛的喜爱。小红书平台也有很多学员自发分享在苏州大学的学习体验。学员群体常常通过平台提出建议和反馈,提升了项目策划和服务水平。苏大夜校项目开办的初衷就是源于回应一位“粉丝”的后台留言,双向奔赴的“宠粉活动”成为项目的起点。这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公信力的平台不仅帮助苏大提升了办学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屏蔽了虚假宣传的“杂音”。

向深度、热度、广度进发

“学校有规划、学院有热情,这样校院就能形成合力,体制机制保障、办学设施配套、人员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到现在为止,已有12个学院参与并加入苏大夜校项目研发,6个学院参与并加入苏州大学青少年夏令营项目研发。”缪世林表示,学校将继续教育定位为高等教育的“延伸层”,这就意味着向上向下都可以延伸、无限可能。学校给学院提供了发展空间,是动力也是压力,只有领会政策、了解需求,才能更好地把握方向、少走弯路。2022年,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了事业发展部,下设发展研究中心,这对发展思路的确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继续教育正在产生延伸效应。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苏州大学举办的社会培训正逐渐成为能够带动周边“食、宿、行、游、购、娱”等一体化发展的培训经济发展典型项目。

缪世林介绍,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已制定新的规划。在内涵深度上,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改革开放前沿的地理区位优势,开发遍布苏州城乡的100多个校内外现场教学点,将改革开放的现场变成教育培训的课堂、将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鲜活素材变成校本教材、将改革开放的一线实践者变成教员,让广大学员在实践一线中学思践悟、增长才干。在品牌热度上,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让学员信赖的“一站式”学习加油站,同时继续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做好服务和宣传,将社会的需求“引进来”,将优质的教育“送出去”,同时策划公益课程和互动活动,保持品牌的持续吸引力。在服务广度上,苏州自古崇文重教、人文荟萃,有着善学、乐学的土壤和氛围。今年,苏州已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继续教育学院将投入更多精力,通过继续教育为苏州市民打造一所触手可及的“家门口的大学”,为苏州丰富完善“全纳、公平、优质、适切、开放”的教育现代化苏州形态贡献力量,让更多学习机会进入百姓生活。

特别关注目录

观察

专家观点

非学历教育的难点与对策

院校特色实践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苏大夜校是如何“出圈”的?

宁波开放大学:让社会培训成为开放教育新品牌

威海职业学院:创新体制机制 树立威职培训样板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2024年10月刊(总第1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