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探索“公建民营”模式,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共建共享;阳山县聚焦“四个关键”,推动农民合作社提升质量;佛冈县水头镇4大举措,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今年以来,清远以头号力度推动“百千万工程”,在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这3个来自清远各地的一线实践,入选了《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正为全省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新时代的“清远经验”。
“公建民营”模式 让老人幸福养老
“洗浴”这件寻常小事,对于失能老人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清新区,“百千万工程”的实施,让孟姨等500位老人的“洗浴”难题得到解决。
孟姨于2021年起因病瘫痪卧床,其丈夫由于身体原因,无力帮助孟姨洗澡,洗澡便成了全家的难题。近日,助浴师来到孟姨家中,为她提供上门助浴服务。换上干净衣服,擦干头发,洁面、整理头发、清理耳朵......孟姨的丈夫对助浴师的服务赞不绝口。
助浴服务的提供者,来自清新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清新区于2023年初开始盘活原区供销合作社办公场地,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设长者饭堂、棋牌室、康复理疗室、心理咨询室、书画室和运动区域等功能区。清新区同时启动公开招投标,由全国连锁、专业程度高的华邦美好家园养老集团运营。中心有3名专业社工、3名养老护理员、1名专业康复理疗师。
为了解决失能老人的洗澡难题,让他们度过一个高质量的晚年,清新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探索创建“沐浴幸福”特色服务品牌,提供500个免费名额,由专业助浴师上门助浴,协助解决经济困难、高龄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的洗浴难题。
“公建民营”模式,让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能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清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中心对清远市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放,涵盖打牌、下棋、打桌球和乒乓球、心理咨询、唱歌等项目,一些医疗器械租赁比如轮椅、助浴服务、康复理疗等则适当收费,让更多老人安享“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除了上门助浴服务,清新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包含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安全援助、老年用品服务、转介服务、评估服务、家庭养老床位等共15个大项、59个小项的养老服务清单。
“白天家里就我一个人,买菜做饭很不方便。”每天都到中心打桌球的黄伯说,这里的“长者饭堂”解决了他的吃饭难题,还可自主选择现场就餐或送餐上门。目前,登记申请配餐的长者有70多名。
为引导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找到精神上的慰藉,该中心还联合各类市场主体、志愿者团队等社会力量,聘请9位银龄教师,开办康复保健动作班、书法班、声乐班、舞蹈班等长者学堂,累计服务625人次。
如今,在清新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悠闲地打牌、聊天,享受着幸福的晚年时光。
提升农民合作社质量 让农民“一地收四金”
在清远北部的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农民正在收获另一种幸福。
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资料图
因为家婆年迈多病需要照顾,去年在佛山工作的陈大姐回到松林村。原本为收入减少而感到迷茫的陈大姐,没想到在村里菜地应聘了一份种菜的工作,“工资差不多,还能照顾老人”。
而且陈大姐家还不止这一份收入。
松林村成立强村富民公司,村民将土地入股获得租金,参与适度规模经营还有奖金,而村集体则以“三资”入股农业龙头企业获得股金。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变股东,让农民“一地收四金”,解决了缺技术、缺市场、产业分散的问题,推进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在全市鼓励积极探索“五大百亿+”背景下,松林村积极引进阳山旱地西洋菜有限公司,发展旱地西洋菜产业。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可拿600元/亩的租金;企业每年收入达500多万元;仅这一项,就为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8万元。“实现民、村、企三方发展共赢。”松林村党总支部书记黄火炎说。
目前,松林村还引进了赖志杰个体种植户、阳山县粤莨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实现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40多万元。
在阳山,像松林村强村富民公司这样的农民合作社有710家。
为了提升合作社质量,阳山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聚焦“体制”“单体”“整体”“群体”四个关键,推动农民合作社管理规范化、业务多样化、服务专业化,实现全县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村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阳山成立1个县级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和3个镇级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为全县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注册登记、年审、财务、金融保险、项目申报、运营管理指导,实现县镇两级对合作社服务全覆盖。
阳山还实行分类优化,制定县级示范社创建标准和评定监测办法,聚焦存量合作社优化,清理整顿“空壳”合作社等一系列举措,打造了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30家、县级示范社22家。初步估算,县内合作社社均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近10万元,同时帮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目前各农民合作社都奋力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已有3个合作社取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4个合作社自主注册商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让“寸土”生“寸金”
佛冈县水头镇的“魔芋奇迹”,是清远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又一个鲜活实践。
从整合土地开始种植魔芋,到打造魔芋产业园,再推出“芋香胖胖”魔芋小食,京东前副总裁尹红元来到水头镇后,创立了清远振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2年时间,该镇魔芋种植从0到1.5万亩。用“工业思维”做农业,他打造的魔芋全产业链,预计综合产值可达10亿元。
魔芋丰收的季节,村民乐开花了 。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黄超贤 摄
如今,水头镇的魔芋产业已经吸引超3500人返乡及外来就业创业,已带动1600多户农民增收560万元。
产业系统重塑和土地资源重组息息相关。
水头镇发展魔芋产业的土地由撂荒林地、园地整合流转而来。
2024年9月3日,佛冈县水头镇铜溪村,乡村晨曦。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陈亮 摄
该镇动员农户将细碎化用地经营权流转给集体,盘活撂荒地以及其他闲置农用地4760亩,推动产业落地。除了魔芋产业,该镇还推动千亩光伏项目落地,每年营业收入达3292万元。
为支持魔芋产业的发展,佛冈县、水头镇盘活资源,将闲置的乡村小学提供给振为,建设集科研、教学、培训、数字农业展示、办公、品牌研发、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头镇魔芋产学研创新中心。
土地资源整合流转是水头镇推动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4大举措之一。
为了放大土地资源利用“乘数效应”,让“寸土”生“寸金”,该镇还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乱占耕地行为发生;
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整理出潜力存量建设用地约84.43公顷,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精细化利用村庄空间边角地,打造功能性便民利民小场地,打造“四小园”200多个,建设篮球场、文体设施场地近100个;
同时大力开展村庄绿化,充分利用“四旁”等“边角料”区域,见缝插“绿”,打造美丽宜居生活环境。
今年,水头镇四大举措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入选了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外出的村民也逐渐回流。水头镇许多乡村是“空心村”,村里缺少青壮年劳动力,镇、村人才梯队断档严重。该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水头镇通过“敲门行动”将583名本地大学生纳入人才库,近2年累计吸引博士、硕士下乡支援乡村振兴约80人,广中医派驻7名专家至镇卫生院。
镇域产业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据统计,近两年,水头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17.7%,常住人口增长12.1%。昔日的宁静小镇,已蜕变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清远发布编辑部
来源:新清远 清远日报
采写:朱文华 黄慧祯 洪会强
编辑:王玥
校对:李爱华
二审:刘厚斌
三审:钟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