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不久,今年67岁的居民黄女士参加了2024年杨浦区四平路街道“歌唱祖国”歌咏比赛,她格外感慨:“我在杨浦生活了大半辈子,我见证着杨浦越变越好,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现在,我们享受着丰富而幸福的退休生活,我很感谢这片土地。”

物质生活日益丰沛的当下,尊重人的感受与体验,是城市有机更新、社区微更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杨浦人民城市新实践,围绕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360度无死角”铺展开来,描绘出一幅“新”意盎然、烟火气浓郁的“生活长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长卷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记忆“种”进花园,实现爱的“反哺”

“周周有活动,我周周都参与!”

上午,飘起淅淅沥沥的小雨,87岁的杜雪南匆匆出门来到长海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几天天气不好,我们小队约好一起来看看花怎么样了。”

杜雪南“看花的地方”名叫“记忆花园”,位于兰花新村小区、长海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侧,是一片为认知障碍风险老人开放的园艺天地。园里整齐摆放了十余个种植花箱,薄荷、栀子花、满天星等植物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秋风中散发着淡淡清香。杜雪南和几位伙伴一起查看了园中花草的长势,并简单调整了几块展板的位置。她是认知障碍园艺小队的11名常驻成员之一,此前经街道筛查发现存在认知障碍高风险,记忆力下降、“做什么都提不起劲”,便尝试参加了“记忆花园”的园艺活动,没想到效果不错,坚持至今。现在,她每周都来花园养护花草,播种、浇水、施肥、除草,这些园里的花草就是她和伙伴们一起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进行大范围认知障碍风险筛查,另一方面依托社区公共空间等实地开展干预活动……从去年开始,一套系统性的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体系在长海路街道稳步推进,其中,“记忆花园”是一大亮点。

“记忆花园”于2023年7月开放,作为认知障碍园艺疗法的载体,邀请存在认知障碍中、高风险的老人组建园艺志愿小队,接受“园艺疗法”,鼓励大家回归自然,从播种与收获中找回人生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谢街道这个平台,周周有活动,我周周都参与!”杜雪南说,“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身体也没什么力气,晚上睡不好觉,现在我白天忙起来了,晚上睡得也好了,感觉精力比过去充沛多了!”

“园内”开花“园外”也香

今年夏天起,“记忆花园”里的花从园内“开”到了园外。一家由认知障碍风险老人支撑起的“记忆花店”正在悄然成型。

原来,趁着花园养护进入夏休阶段,园艺志愿小队找到了一项新爱好——扭扭棒花束制作,即运用毛茸茸的彩色扭扭棒,经过折叠、捆绑、剪裁,将其制作成一束束漂亮的手工花束。短短几个月的功夫,他们已经学会制作百合、雏菊、郁金香等多种花束,还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扭扭棒玩出了渐变、跳色等花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束制作完成后,老人们开起了“记忆花店”,一方面面向爱心企业开放接单,出售扭扭棒花束,将收益转换为运营成本,投入“记忆花园”和“记忆花店”的循环运作,另一方面热心公益,积极参与社区市集等公益活动,呼吁更多社会群体了解认知障碍,关注认知障碍疾病患者群体。

“这个花束很漂亮,学起来也好上手,我们大家一边做,一边聊聊天,一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心情也很好。”60岁的许丽萍是志愿小队成员之一,对认知障碍的防治工作很有热情,“我们还会自己回家搜网上的扭扭棒教程,自学很多新手法,感觉自己在这个岁数又找到了生活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记忆花店”已经接收了一些爱心企业的订单,并参与了不少社区公益活动,期待通过这一新颖的形式,加强宣传健康老年生活的重要性和“早筛、早诊、早治”的必要性,传递“长海有爱,认知无碍”的美好理念。

“很多老人喜欢扭扭棒,就更愿意走出家门,和社区建立联结,这对刺激他们的大脑、提升认知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都有帮助。”长海路街道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负责人王滢说。

后续,长海路街道将继续协调各方资源,扎实完成认知障碍早期风险筛查工作,做好认知障碍健康科普宣传。同时,街道将以“记忆花园”作为项目服务主品牌,衍生和完善“记忆花店”的子品牌特色,打造出更多的服务场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为老服务资源和交流平台。

大获好评后还有“追加”

除了认知障碍风险老人外,“记忆花园”也面向爱好园艺的居民、志愿者开放。老人们时不时凑在一起,亲近自然,还根据季节、天气更新花草品种,常常忙得不亦乐乎。“我们还办过亲子活动,邀请社区家庭一起来‘记忆花园’体验植物养护,我们在旁边手把手地教。看到他们高兴,我们也很高兴,感觉自己很有价值!”一位园艺志愿小队成员表示。

继“记忆花园”园艺疗法大获好评后,今年,长海路街道在推进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还追加推出了太极拳、手工2个项目,邀请专业老师坐镇,为社区里的认知障碍风险老人开展太极拳、手工教学活动,对其提前进行非药物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杨浦区民政局指导部分街道启动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已实现12个街道全覆盖,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如科普教育、风险筛查、个案服务、家庭支持、社会参与及志愿者服务等,逐步建立起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支持体系,着力为认知障碍老人打造一个温馨、友好的生活环境。

“我特别期待每周一次的园艺活动,有时在家没事,我也会喊上小队一起来花园看看。”杜雪南笑着说,“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邻居,生活也越来越充实。”

“家门口的政务服务”,离居民又近了一点

丢失社保卡,又不了解办理流程,洪阿婆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眼明手快”的工作人员在旁协助,很快就补办完成,老人连声道谢。这是发生在五角场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寻常一幕。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是集中为居民群众提供个人政务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因为离居民最近,“家门口的政务服务”贴不贴心,考量的是“软硬兼施”。

通过远程屏幕共享、音视频智能交互等方式,即可与工作人员“零距离”沟通……在杨浦,“远程帮办”对于企业早已不陌生。如今,这样的服务居民不出小区也可获得,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许不用跑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真正地在“家门口”办成事。

“远程帮办”,在居委会“落户”

最近,五角场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结合周边居民需求,设置“五角场街道社区事务航天居委会远程帮办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航天居委会,居民可通过“远程虚拟窗口”就近咨询办理个人政务事项,在智能双屏一体机读取身份证、社保卡、扫描随申码三种方式进行核验取号,工作人员通过正常呼号接入,居民取号成功后即可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进行实时音、视频连线通话,现场完成个人事项全流程的咨询和受理。办理结束后,居民可直接评价服务,评价结果同步导入市“好差评”系统,实现政务服务流程闭环。

“远程帮办点”能帮助居民在家门口办理180余项业务,涉及社保、医保、民政、残联、档案等11个条线领域,比如,就医记录册申领、更换、补发,长期护理保险相关事务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查询等高频事项都能办理。

24小时“自助”,服务“不断档”

政务服务触角的延伸不仅在于空间,还在于时间。

全天开放、全程自助、全年无休,位于政化路279-285号的五角场街道“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服务区也已正式对外开放,实现政务服务“7×24小时”不间断,切实解决居民尤其是上班族“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困扰。

进入24小时自助服务区,须扫取身份证或扫描随申码验证身份。服务区内配备有“一网通办”自助终端、医疗保险业务自助服务一体机和智能文件柜。自助终端集成了人社、医保、档案等多个条线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在医疗保险业务自助服务一体机,可办理医保就医记录册打印、医保参保凭证打印、参保人信息查询、医保查询密码设置、综合减负试算、参保人信息变更、长护险结果告知书、医保账户清算试算、生育保险核定表打印等9项业务;智能文件柜则实现了居民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24小时的材料交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人员介绍,比如需要提交预审材料的事项,居民可以利用“智能文件柜”进行存件,事项办结后,凭短信通知前来领取相关材料。

据悉,街道将进一步深化落实“一网通办”,继续推动社区个人政务服务事项向居民身边延伸,让更多居民尝到办事无需奔波的“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张辰霏 奚宇轩

图片为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