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陆建萍是第一次看沪剧,虽然听不懂上海话,但并不妨碍她“入戏”,她说:“《日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是很熟悉的,不会有理解障碍。上海的老洋房写满故事,本身就带着氛围感,演员又是在你眼前表演,带来的情感张力还是很震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上海沪剧院所在的105岁老洋房首度变身立体舞台“开门迎客”,环境式沪剧《日出》将于12月23日起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将有机会踏入汾阳路150号,在这座拥有历史积淀的邬达克建筑中欣赏一台别致的“洋房沪剧”。

作为上海沪剧院文商旅结合剧目,日前,该剧邀请小部分外地游客做观剧测试。

观演距离不足一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入老洋房,沿着旋转楼梯拾级而上,二楼130平方米的空间被分成“客厅区”和“休闲区”两个表演区域,观众席围绕小舞台设置。

主演区“客厅”里有两个双人沙发,为了环境式演出,特意设计成正反摆放,既不妨碍演员交流调度,也能最大程度照顾到所有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石清”正责怪太太无用,无法混入太太圈。这个卑鄙而又野心勃勃的男人,为了能往上爬,丢下生病的孩子,为了充场面还典当了唯一一件大衣。

这是一场情绪激烈极具爆发力的戏,演员表演距离观众最近时不足1米,脸上每个微表情甚至一滴泪,都可清晰捕捉。有前排观众开玩笑说:“就怕看戏太,屏不牢甩这‘渣男’一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虚实结合“一秒入戏”

《日出》

《日出》是剧作家曹禺“生命三部曲”之一。1982年,上海沪剧院首度将《日出》搬上舞台,曹禺亲临剧场观看演出并表示:“沪剧改编具有上海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了沪剧艺术的优势和特长,非常大众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版沪剧《日出》

此后,这部作品成为沪剧舞台上西装旗袍戏的代表剧目之一,四十余年来,常演常新。

环境式沪剧《日出》以同名舞台版沪剧为蓝本进行整理改编,在保留经典唱段的基础上,融合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降低“圈外”观众的观剧门槛。

作品还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以特色老建筑为场地载体,结合当下流行的小剧场戏剧模式,打破传统镜框式的舞台,让观众“一秒入戏”,达到“情、景、境”的共鸣,打造“沉浸式表演”+“沪文化”的演出新形式,也希望能因此吸引年轻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元素融合传承

剧中饰演陈白露的是青年演员郜逸萍,她熟读原著,又从影视作品中汲取灵感,她说:“我不想把她(陈白露)演绎成刻板印象里的交际花,实际上她也不是。”

沪剧演员钱思剑本已退休,也被请回来担纲出演潘月亭。以往大多饰演正面人物的他,如今斜叼烟斗一副六亲不认的模样,倒让老戏迷感叹“认不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国家级非遗瑰宝“苏绣”和“东阳木雕”的加入也带来不少惊喜。剧中饰演陈白露的郜逸萍将穿着“苏绣皇后”姚建萍亲自设计并手工刺绣的旗袍演出,而“木雕泰斗”陆光正用“东阳木雕”传统技法雕刻的家具摆设,也将让这出环境式沪剧更添精致。

沪剧、苏绣、东阳木雕,三大非遗的携手也将在这部剧中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介绍,环境式沪剧《日出》每场可容纳80位观众,日场演出将开放洋房花园作为新的演区,夜场还会在小楼外立面进行光影秀和开场旗袍秀等。

由上海沪剧院与上海精文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这部环境式沪剧以后将在此长期驻演,并结合中国时令节气设计主题专场演出。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朱渊

图片:主办方提供、部分源自网络

编辑:小开

©新民晚报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