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提名申报,将该台于 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 3421 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杨振宁教授
“杨振宁星”沿着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其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3.35 亿公里,公转周期大约为3.34 年。这颗小行星的直径、质量等具体参数目前尚未有详尽准确的公开报道。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数量众多的小型天体,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组成。它们在宇宙的广阔空间中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有的小行星表面布满了撞击坑,记录着漫长岁月中的天体碰撞事件。“杨振宁星”虽在浩瀚宇宙中显得微小,但却因其特殊的命名而具有独特的意义。
杨振宁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这一突破性的发现震惊了科学界,并为他们赢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此外,他与米尔斯教授(也是他的学生)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粒子物理学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杨振宁的名字命名这颗小行星,既是对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追求真理精神的赞扬。这一命名将永远铭刻在天文学的记录中,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
《沁园春·杨振宁》
物理高峰,杨振宁才,卓越不凡。 创守恒新论,震惊世界;规范场说,光耀宇寰。 科学前沿,登峰造极,诺奖荣膺展笑颜。 才华显,智慧光芒绽,千古流传。
回归祖国心牵,育桃李、倾情报涌泉。 授业清华里,春风化雨;领航学界,志存高远。 岁月如歌,辉煌成就,璀璨星辰耀九天。 令人敬,看德才兼备,后世称赞。
这首词描述了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他提出的宇宙不守恒定律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其才华和智慧如光芒般绽放,千古流传。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心,回国后在清华授课,培育桃李,为学界带来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以高远的志向引领着科学的发展,如璀璨星辰般耀眼,令人敬仰,其德才兼备的品质受到后世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