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NONA文娱出海观察
作者:杜海玲(中文导报记者)
本文来自《中文导报》在东京对《唐卡画师之乡》华人主创的采访。这个案例无疑为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不可复制的历史背景和独一无二的素材,加上紧密的中外合作,一个源自中国偏远山区的故事得以成为世界一流纪录片机构的周六晚间黄金时间90分钟的“重头节目”。
面对数以千计的制作公司每天向NHK等国家电视台投递的大量选题,究竟什么样的选题能够脱颖而出?内容是否足够新颖?是否能够捕捉到从未被记录的画面?是否能够展示独特的事物或者新的研究发现?
你手上有什么新东西,这些“新”元素成为了决定性的关键。
2021年3月6日,日本NHK卫星台播出了一个纪录片,时长89分钟,题目是《天空西藏——唐卡画师之乡》。
3月12日,这部纪录片在NHK4K超高清频道再次播出,清晰的画面将唐卡的洁净精微展现得一览无余。
在青藏高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县,有一个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所。延绵千年的觉囊派唐卡艺术在这里如被注入新生命一般传承着,NHK纪录片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从壤塘农牧贫困家庭子女因唐卡而启蒙、精进、成长的故事展开,充满人文情怀。
记者在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深感“无疑这是NHK纪录片的水准”,然而,日本正处于疫情之中,而日本人进入藏区拍摄则更需要特别许可——纪录片中那些拍摄于去年深秋的唐卡故事是怎样拍来的?
3月15日,记者在东京采访到这部纪录片的两名华人主创:BonCloud Japan社长诺娜和总制片人贾珊。这部纪录片,背后凝聚了中国纪录片拍摄团队多年积累,经过因缘际会,才于疫情之中,完成艰难拍摄,历经中日团队跨境沟通合作,终于将中国壤塘故事呈现于日本观众面前。
制片人诺娜是一名蒙古族女子,在国内时曾是一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海外事业部经理,从事了6年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对接国际媒体和制作团队。
2019年底,由于她先生的工作外派,她带着2个月大的孩子一起来到日本,行李中,出于职业习惯,她还带来了大量国内拍摄的纪录片成片和素材,因为这些素材纪录了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录了回不去的人和事,她希望可以和日本的电视台合作,运用日本更国际化的制作能力,制成国际版,让这些故事可以走向世界。
通过旅日资深制片人贾珊,她认识了原NHK制片人井上隆史。井上隆史是东京艺术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曾制作了大量历史人文题材的纪录片,包括《中国十二亿人口的改革开放》《四大文明》《新丝绸之路》。这位对中国文明充满情怀的导演,去过中国300余次。
原NHK制片人井上隆史
经过观看和商议并与NHK纪录片部门讨论,决定从“壤塘唐卡”着手。但国内拍摄的素材,与日本的审美习俗还有一定距离,日本NHK纪录片需要更多人物“动起来”,需要“贴身记录”,也就是跟拍,需要一条牵着观众心弦的线索,而不是大量端坐着的访谈。
▲详细到每一个镜头的台本
在沟通过程中,NHK方面得知壤塘每年八月举办“壤巴拉文化节”,其中有晒大幅唐卡的“晒佛节”,场面壮观,然而原来的素材中没有拍这些镜头。
当时这个项目尚未立项,但诺娜决定一定要把晒大幅唐卡的镜头拍回来,她从成都调拨摄像师,驱车10小时到壤塘,拍了三天,尽管这三天拍摄的成果,最后在成片中只用了一两个镜头。
10 月中旬,这个片子有望立项了,但是由于疫情,日本导演无法到中国指导拍摄。在经过与壤塘壤巴拉觉囊非遗文化传习所大量线上沟通,井上隆史和松田奈月导演制定了详细到每一个镜头的台本。
▲贾珊(右二)与国内摄制组在壤塘拍摄
执行导演贾珊于10月6日,代表团队飞回中国,经过在福州两周隔离后前往成都,与成都的摄影师团队汇合,开车到海拔3285米的壤塘,开始拍摄。贾珊每天和日方导演进行几乎24小时连线沟通,带领摄制组指导具体的拍摄,她带去的拍摄台本细到跟踪一个人物时,摄影机的角度:要从后面跟着,而不是迎上来,来增加镜头的自然感。
片中有一段,仁波切站在山上,俯瞰壤塘,说“也是实现了师父的心愿吧”。为了这段拍摄,摄制组在中壤塘这个不大的镇子上跑了三天,进行“踩点”。
终于找到了这个角度和光线合适的山坡,拍摄对象嘉阳乐住仁波切爬了50 分钟山,他感叹说,一是在壤塘生活40 多年,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二是这个摄制组,是之前没遇到过的摄制组,对细节的要求太高了。
11月26日,贾珊带着素材从上海飞回日本,这些疫情下拍摄出来的壤塘唐卡传习所素材,立即被送到日本制作团队手中。
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更是进行了无数沟通,一再确认细节,最后请日本藏学家田中公明教授对所有的文字、解说词进行一再确认,堪称精益求精。
日本导演制定台本后的追加拍摄素材,占到了纪录片的三分之二,不枉疫情期的艰难拍摄。
▲全体后期制作团队在东京涩谷的配音室
节目播出后,NHK纪录片总制作人中岛木祖也这样说:“节目获得了1.4的收视率,是这天纪录片部门的最高数字。壤塘的神秘氛围、年轻唐卡画师的努力、仁波切的人品,全都通过画面而深深展现了。
尤其是去年贾珊团队去壤塘路上遇见的五体投地朝圣者,壤塘牧民家庭拍摄以及上海展览会拍摄,全都水准很高。所以要向贾珊和当地的摄制组致谢。”
日中文化交流协会(1956年设立)的专务理事看了节目,给导演写邮件说,“壤塘唐卡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不久的将来,一定要欣赏壤塘的唐卡。届时想和日本的年轻画家一起,访问壤塘非遗文化传习所,进行交流。”
这部纪录片的缘起,也就是带来很多中国故事素材的诺娜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微观来说,看到中日拍摄纪录片的不同。比如中国注重画面漂亮,设备先进。而从日本导演的角度看,要让人物丰满起来,比如拍摄片中学画唐卡的学生但尚,对他的“密着”拍摄从早上5 点半开始,直到晚上睡觉,日本通过大量的聊天式采访,增加人物的亲切感和完善故事情节。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让中国锦绣河山和悠久故事是非常广阔的题材范围,每个国家的观众都有各自的收看习惯。一个故事想要走出来,首先题材上具有普遍性,比如这个壤塘唐卡题材,牵涉到传承非遗文化,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这是是各国受众都关注的话题。
故事是一个学唐卡的故事,但是这背后的文化传承,8年以上的刻苦练习,让中日两国受众都可以找到共鸣。
再者就是运用所在国观众习惯的角度对故事进行讲述,这个方面,各国的导演和媒体是最了解他们的观众的,所以创作的自由就基本可交给当地团队。
因为随丈夫外派工作而带着小宝宝来日本的诺娜,在几乎不会日语的情况下,竟已完成让壤塘故事走进日本NHK电视台的“壮举”。
作为在NHK播放的中国内容纪录片,它达成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以追拍为核心。第一次现场没有日本导演。第一次预约购买。第一次版权共享。
▲诺娜和贾珊,导演松田奈月(中)在东京
80后的诺娜十分谦虚而睿智。她告诉记者,这件事成功,落实到她个人是偶然,而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可以成立却是必然。她很庆幸日本有这样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心怀对保护和传承文明文化的热爱,对中国这个蕴藏着一脉相承古老文明的地方善意而关怀。
后来,这部纪录片,也荣获中宣部、广电总局联合评审,2021一二季度的优秀对外传播纪录片,内容和传播形式,得到了国内国外的双重肯定。
以壤塘为一次崭新的开端,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中国故事好纪录片能够走到日本,也走向其他国家。目前她正在着手在日本举办唐卡展览,而手中还有很多贡嘎山、青海湖等纪录片素材,希望也能将它们呈现在日本观众面前——因为锦绣河山和其中的人文故事是人类的宝贵财产。
本文转自:NONA文娱出海观察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