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无奈,但是很不甘,这可能是今年的文科生最想说的一句话了。弱化文科的本质,其实是让文科生去干理科的事儿。按照正常的规律,每个学生群体里都会分布着各种优势的人群,有的擅长理工,有的擅长人文,有的擅长艺术。如果强硬地把他们纳入理工,那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不少物理化学只能考二三十分的人被投放在机械设计、程序代码、外科大夫等行业里。这对于一个社会来讲,究竟是可喜的进步还是令人惋惜的悲哀呢?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探究的。
从2024年的高考不难看出,理工科就是香饽饽,炙手可热。只要你是物化捆绑,几乎上线就能走。而与之相对比的是文科的一片唱衰,大量的文科生滑档。东北财经大学连续4次征集志愿都报不满。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央财经在很多省份只录取了前2000名的学生,现在直接1万名开外了,真的是一落千丈。法律、财会等专业几乎都成了门庭冷落,一片萧条。
我们去搞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工科、新工科,这个思路是对的,没问题。但是我们真正应该下功夫的是在质量和内涵上,对吗?把现有的工科办好,把最适合的人选拔上来,让强者更强,才是良性循环,而不是人海战术,表面一片繁荣,实则赶鸭子上架,引导文科生投身理工科。
我想2025年的高考生,会有大量的孩子毫不犹豫地选择物化捆绑投身理工,这是一定的。这里边有多少是迫于形势,为了养家糊口,有个饭碗加入其中的呢?我无从考量,但绝对不会是少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社会损失了一批文科人才,多了一批工科庸才。
如果大家留心就会发现,现在很多理工科院校还在大量扩招,忙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不亦乐乎。中科院撤销了大量的文科专业,英语、传播、考古等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干脆一步到位,撤销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把一整个学部直接拿掉了。哈工大的预算直线飙升,暴增了50多个亿,直逼北大。东南大学超过了南京大学,只因为人家是工科强校,工科院校的预算一样也在暴涨。
其实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因势利导,各得其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站位,让余华去写小说,让全红婵去跳水,让柯洁去研究围棋。而我们现在恨不得把这些人都抓出来去写代码。作为家长,咱们能做的就是清楚咱们家孩子的优势所在,是艺术圈的黑马,还是计算机专业的王者,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