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招华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村子会出一个制毒31吨的大毒枭。

刘招华从小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化学天分。初中时,他在省里举办的化学竞赛中拔得头筹,获得二等奖。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就在这一年。刘招华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里顿时雪上加霜。母亲体弱多病,家中还有三个弟妹需要照顾。交不起学费的刘招华,只能含泪告别校园,学业正式中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贴补家用,刘招华决定跟随哥哥学习汽车修理。可哥哥脾气暴躁,刘招华没少挨骂,心里憋着一股无处发泄的怨气。16岁那年,他谎报年龄,偷偷跑去参军,只为逃离令人窒息的生活。

在部队里,刘招华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他在新兵训练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学习标兵,获得赴福州武警学校深造的机会。在那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位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化学天才误入歧途

从武警学校毕业后,刘招华顺利提干当上排长,成为同届学员中唯一一个立即被提干的幸运儿。一时间,似乎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令他雀跃不已。

然而,爱情的召唤让他放弃了大好前程。为了能给妻子一个稳定的生活,刘招华决定从部队转业。可部队岂是说走就走的地方?为达目的,他铤而走险,在主管财务期间贪污公款145元。虽然数目不大,但足以让他得到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就这样,他带着污点离开了部队。

回到地方后,刘招华被分配到法院当法警。他待人热情,善于交际,很快被调到招商局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结识了许多国内外的商人,其中不乏一些从事违法勾当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耳濡目染之下,刘招华对发财有了新的想法。他开始在法警的身份掩护下,从事走私活动。没过多久,他就积攒了一笔可观的财富,过上了别人羡慕的生活。

1992年,他创办了自己的工厂,为自己建造了一幢3层豪华别墅,购置了3辆当时最时髦的皇冠轿车。一个区区法警,竟然整天开着私家车招摇过市,无疑引起了许多非议。为避风头,刘招华在1994年辞去公职下海经商。

正当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不幸再次降临。国家开始严厉打击走私活动,刘招华的工厂遭受重创,损失惨重。他四处寻求帮助,一个来自台湾的朋友向他吹风,说有一门一本万利的生意,而且绝对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朋友神秘兮兮地递给他一个小铁盒,里面装的是制作冰毒的原料——麻黄素。只要将其制成冰毒,就能赚上百倍的利润。

刘招华犹豫了,但内心深处的欲望战胜了理智。何况,朋友许诺帮他销赃,一切似乎都很有保障。于是,刘招华收下了资料,开始在暗中琢磨制毒的门道。从此,一个化学天才,彻底沦为了一名亡命毒贩,踏上了不归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毒犯罪一时得逞

刘招华没有辜负朋友的期望。他利用化学专业知识,很快就掌握了制毒的窍门。为了提高冰毒纯度,他甚至找到一位大学教授请教。刘招华谎称自己在研制减肥药,出示了一大堆假手续。教授没起疑心,将提纯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通过不断试验,刘招华终于找到配方,生产出纯度高达99%的冰毒。他兴奋不已,立即在福安的一家宾馆内投入生产。第一次,他就制造出21公斤冰毒。要知道,市面上流通的冰毒,纯度往往只有七八十,而他的冰毒,纯度几乎接近100%,效果强大得吓人。

21公斤冰毒虽然数量不多,但毒性惊人。刘招华急于将货尽快出手,便找到朋友陈阿章,让他带货去台湾销售。他反复叮嘱,这批货千万不能在国内流通,必须全部销往岛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陈阿章刚一出门就把嘱托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直接把货带到长乐地区兜售,结果不出所料被警方逮个正着。警方顺藤摸瓜,又在交易现场抓获一名张姓男子。

张男供出,冰毒是从刘招华那里拿的。警方随即赶往宾馆,不料刘招华早有预感,已经逃之夭夭。他心有余悸,连夜逃回老家躲避风头。过了一段时间,风声渐渐平息,他又按捺不住,重操旧业。

这一次,他直接在老家的深山老林里建了一个大型制毒工厂。有了充足的原料和先进的设备,他的制毒生意很快步入正轨。仅一年时间,刘招华就制造了31吨冰毒。31吨啊,这个数字放在任何一个毒贩身上都是个天文数字,而他仅用一年就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招华没有亲自参与贩毒。他雇佣了一批人手,通过他们将毒品辐射到全国各地。为了笼络人心,他出手阔绰,只要谁办成一笔生意,就给谁一大笔好处费。久而久之,他成了小弟们心目中的大哥,没人敢小觑他的地位。

就在制毒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刘招华的感情生活也出现了转机。他先后结识两位女子,很快便登记结婚,组建了两个家庭。他对妻子们呵护备至,出手大方。有一次,他陪其中一位妻子拍婚纱照,照片拍得太好,竟被婚纱店拿去当了一年的宣传照。谁能想到,这个风度翩翩的准新郎,竟是一个制毒惯犯呢?

为了讨好当地官员,刘招华又以投资商的身份,和政府签订了一份3个亿的合同。他答应出资帮助地方建设,官员们自然对他百般讨好。他就这样打着工厂老板的幌子,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谁都不会把他和毒品联系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随着警方对陈阿章等人的深入审讯,刘招华的制毒黑幕渐渐浮出水面。警方通过大量的物证,基本锁定了他的身份。就在警方准备收网的时候,一向谨慎的刘招华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

他居然在分赃问题上与陈阿章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断绝了合作关系。陈阿章恼羞成怒,将刘招华的所有犯罪事实和盘托出。警方当机立断展开收网行动,在刘招华的老巢内查获11吨冰毒。这下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大毒枭的名号不胫而走。

刘招华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慌忙带着家眷逃离老家,开始了长达9年的亡命天涯。在逃亡的日子里,他处处掩盖身份,东躲西藏,甚至几次与警方擦肩而过都没被发现。然而,再聪明的罪犯也斗不过法律。时间一点点流逝,刘招华在恐惧和绝望中越陷越深。他知道,自己被抓只是早晚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逃亡生涯命悬一线

刘招华开始了东躲西藏的逃亡生涯。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警方通缉的头号对象,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法网。

他不敢有丝毫大意,时刻绷紧神经,提防着四周的一切。

为了掩人耳目,刘招华先是逃到广州。

他蓄起胡须,换了一身朴素的衣服,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谁能想到,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家伙,在幕后操纵着价值上亿的制毒产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刘招华出门买烟,不经意间瞥到墙上贴着自己的通缉令。他心里咯噔一下,知道事情闹得不可开交了。他连忙躲进一座写字楼,想找个安全的地方避一避。不曾想,刚跨进电梯,几名警察也跟了进来。

刘招华吓得魂飞魄散,大气都不敢出。还好,由于他的乔装打扮,警察并没有认出他来。刘招华就这样和警方同乘一部电梯,近在咫尺却毫无察觉。等电梯停稳,他一个箭步冲了出去,骑上事先准备好的自行车,头也不回地逃离了案发现场。

虽然侥幸逃脱,但刘招华再也不敢在广州多留。他辗转各地,最后落脚青岛。为了谋生,他干起了倒卖汽车配件的勾当,生意还算不错。谁知,警方的关注点也转移到了汽配市场。刘招华察觉苗头不对,果断收拾细软,改道桂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桂林,刘招华意外中了一个500万的彩票大奖。他见钱眼开,立刻以投资商的身份和政府签下一份3亿元的合同,承诺要建设一个大型的旅游设施。

他还雇了一帮人马,天天吃喝玩乐,过着挥金如土的日子。表面上,他是一个体面的富商,私底下,他却在筹划重操旧业。

正当刘招华准备东山再起之时,噩耗传来。他的老搭档陈炳锡在四川落网,供出了他的行踪。刘招华大惊失色,连夜逃离桂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村民们都以为他是来避难的,纷纷同情他的遭遇。殊不知,他们收留的竟是一名血债累累的逃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招华在村里如坐针毡,他生怕自己的身份会暴露。

但让他更加害怕的是,他逐渐感到有人在暗中监视自己。一次,他发现路边的树丛里藏着一个摄像头,正对准自己的方向。

顿时,一股寒意袭遍全身。他意识到,这是警方在向他示威,他的行踪已经彻底暴露了。

刘招华见事情闹大,不敢再继续逃亡。他决定孤注一掷,回到久违的故乡福安。

在那里,他凭借儿时的人脉关系,隐姓埋名,过起了藏匿的生活。

他还伪造身份证,谎称自己是做小生意的。乡亲们都很信任他,经常去他的小卖部买东西。

表面的平静掩盖不了内心的焦灼。刘招华心力交瘁,被逼到绝境。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当初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警方就像幽灵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的神经。有好几次,他甚至萌生了投案自首的念头。可犯下的罪行实在太严重,他根本没有勇气面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刘招华在故乡煎熬着、挣扎着,不知何去何从。

他深知,自己已经无路可逃了。曾经呼风唤雨的大毒枭,如今沦落到如此田地,悔恨交加却又无可奈何。

他日夜盼望奇迹出现,但又明白这只是痴人说梦。大势已去,覆水难收。

命运的齿轮正一点点向他碾压而来,等待他的,将是秋后的算账。

落网伏法终获审判

2001年4月,福安警方接到线报,称在溪潭乡一带发现可疑人员。

警方经过缜密侦查,最终确定目标就是潜逃多年的制毒大毒枭刘招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1日凌晨,专案组民警兵分两路,悄悄包围了刘招华的藏身之处。

天刚蒙蒙亮,一声令下,两拨人马迅速出击。

刘招华还在梦乡中,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心中一惊,隐约意识到大祸临头。

不等他反应,十几名全副武装的特警已经破门而入。他们大喝一声:"不许动!双手抱头!"刘招华知道自己插翅难飞,只得乖乖就范。

警员上前拷住他的双手,宣布他因涉嫌制造毒品被捕。

刘招华无力反抗,任凭警察把他押上警车。

一路上,他脑子里一片空白,恍恍惚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直到被带进审讯室,面对一沓沓铁证如山的卷宗,他才真正明白,长达9年的逃亡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警方的审讯,刘招华起初还想狡辩,矢口否认自己参与制毒。

他辩称,查获的制毒原料和工具都与自己无关,都是别人嫁祸陷害。

但警方搜集的证据实在太多太详尽,刘招华的狡辩根本站不住脚。

警方先是出示了大量物证,包括制毒配方、原料购买记录、生产设备照片等。

这些物证清楚地勾勒出一条完整的制毒链条,而这条链条的核心人物,正是刘招华本人。

接着,警方又传唤了几名关键证人,他们都是刘招华的"生意伙伴"。

这些人对刘招华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甚至还提供了一些警方尚不知情的细节。刘招华听到这些证词,脸色铁青,浑身发抖,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警方拿出了刘招华亲笔写下的挑衅信。

那上面龙飞凤舞的字迹,分明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这封信成为压垮刘招华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再也无法抵赖,只得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刘招华终于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他承认,自己利用化学知识,长期从事制毒活动,并通过下线向全国各地贩卖毒品,数量高达31吨,获利上亿元。他还交代了藏匿毒资的位置,警方随后一举缴获。

随着供词的获取,警方得以完整地还原刘招华制毒贩毒的犯罪过程。

他们发现,这是一个严密的地下产业链,涉及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网络等多个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刘招华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一手操纵着每个关键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总指挥。

为了降低风险,他从不亲自出面,而是依靠层层代理,将毒品辐射至全国各地。可以说,没有刘招华,就没有这个庞大的制毒帝国。

检方最终以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起诉了刘招华。

考虑到其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检方建议判处死刑。

2003年4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这个备受瞩目的大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制造毒品罪和贩卖毒品罪,判处被告人刘招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至此,这场轰轰烈烈的制毒大案尘埃落定。昔日呼风唤雨的毒枭,终于在正义面前低下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