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汽车,最近围绕吉利汽车出现的频次非常高。

11月22日,在2024乌镇咖荟·汽车夜话现场,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出现并做了一番即兴演讲,他再次提出,甲醇汽车兼具环保和商业上的双重价值。而在演讲之前,他要求所有在场的媒体放下一切可以录制的设备,毕竟,在纯电作为新能源主流路线的当下,吉利做甲醇究竟何为?

大概已有四五年时间,李书福多次在各种场合为“甲醇汽车”发声。虽然直到现在,国家也没有将甲醇、电子合成燃料等路线纳入到政策支持体系当中,但他从来没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吉利主导的零碳甲醇点燃2023亚运会主火炬

有公开甲醇产品动向,目前市场只有吉利、陕重、宇通客车及一汽等几家企业。虽然从亚运会到亚冬会,吉利所提供的甲醇汽车开始进入到大型赛事,甚至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主火炬全球首创采用甲醇燃料点燃(吉利负责),但仪式感之后也不了了之。相比于纯电,混动乃至氢能源,甲醇汽车在新能源的普及中,依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甚至不被坊间记住。

甲醇之优

和电池工艺的复杂和回收难题不同,甲醇路线的好处,是可以利用现有的燃油动力系统(当然,也需要做修改)。

原理很简单。甲醇的来源决定了其环保属性,这和氢能分为灰氢、蓝氢、绿氢等很相似。甲醇如果是由“风光”(光伏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合成得到,就是“绿醇” (制取过程“负碳排”)。绿电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氢与碳捕捉手段得到的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甲醇。

上述过程,有人疑惑,为什么不直接用氢气,还要多此一举选择继续合成为甲醇呢?

因为活泼的化学性质和容易逸出的物理性质,氢无论哪种储运形式,成本都很高昂,风险也相对大。而甲醇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实际上是过于稳定了(给发动机内点火带来困难)。

无论汽柴油、电池、还是氢燃料、甲醇,都可视为能量的载体或者介质。而西北光伏对大电网来说是“垃圾电”(发电量不稳定,需要强大的火电调峰),多个项目已被拒绝上网。如何将发出来且用不掉的电储存起来?电池储能不是优选办法,成本太高,且存储能力和投资额直接挂钩;水力储能无法解决远距离输送障碍;氢有不稳定的问题。如此一来,甲醇的优势就体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醇应用相对比较边缘

有人纠结于甲醇从生产到使用(所谓的“油井到车轮”WTW-Well to Wheel)的能量效率不高。据“百人会”的数据,纯电的WTW效率77%,氢燃料30%,电子燃料(包含甲醇、电子汽油等)13%。

但换个角度看,这些用不掉的电力本身就是要舍弃的,其原料就是空气、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而燃烧产物则是水和二氧化碳,WTW过程无碳排。反而生产所用的二氧化碳捕集问题值得研究。

吉利采用的办法,是在工业园区捕集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年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5万亩,对于减排意义重大。但如果甲醇生产规模大了,二氧化碳还适合走捕集路线吗?目前尚存疑问。

全链研发

一些所谓推动“终极新能源”的企业,比较讨巧的做法,是在产品端和末端存储上,构筑严丝合缝的专利群,上游制备储运全都放任,不断要求政府牵头投入资金解决,补能基础设施同样依赖政府补贴,自己只提供技术。这么做的结果,是投了20年的赛道至今曲高和寡。

负责任的做法则是从制备开始,自己投资能源生产线,自己解决储运。甲醇的储运只需要解决与某些金属隔离的问题。而甲醇补能则更简单,和加油过程基本一样。技术和产能投资一直延续到车端,向全链技术和生产投资。不仅提供方法,还直接通过项目带动行业投资。

这就是吉利不同于一些推动“终极新能源”企业之处了。

吉利旗下的醇氢生态科技参与建设的绿醇制备项目,首期10万吨(全产能50万吨)已在内蒙阿拉善盟奠基。而2023年2月,吉利与顺成集团合作的河南安阳10万吨绿醇项目投产。吉利作为下游车企,相当于以一己之力带动了绿醇的上游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利布局甲醇动力

从长远来看,只要有利可图,小众或者备份赛道,同样会催生商业价值。和纯电一样,不能试图让甲醇方案拥有全场景成本优势,但只要存在优势场景就足够了。

目前,甲醇取得突破主要集中于商用车领域。

吉利开发的醇氢电动商用车已经全面覆盖干线物流、短途运输、城市配送、工程用车、城市公交等场景。和国六柴油车相比,醇氢电池车的颗粒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分别下降98%、88%和82%。当前,市场上甲醇汽车存量大约3万辆,其中吉利投放市场2.8万辆。这一技术和商业路线基本跑通,剩下就是上规模了。

和汽柴油相比,甲醇燃料的麻烦被总结为“三难一腐”——难压燃、难蒸发、难相溶,具有腐蚀性(酸性)。这些问题在工程上都有解决方案。

吉利自2005年就开始研究甲醇发动机,掌握了低温冷启动、添加剂、耐醇材料、排放控制等技术。这些技术相对汽柴油发动机,会有成本提升,但甲醇燃料本身可以非常廉价。正负相抵,即便规模上差很多,甲醇的成本也未必高。目前甲醇的产能和补能节点仍偏稀少,比较适用于“点对点”运输和起终点确定的商用车场景。一旦规模铺开,和汽柴油使用相差无几。

“第二”的潜质

石油价格高企是所有新能源扩张的商业前提。

从国家战略出发,不仅要考虑碳排,更要考虑能源安全。2023年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高达77.6%。而今年则可能下降3%,这可能是电动车加速普及带来的红利。且不可再生的石油在化工领域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燃料烧掉非常可惜。

而绿醇则高度依赖光伏技术和阳光资源。我国的光伏全球占有率90%(实际上可以轻松供给全球无压力),也是阳光资源大国。整个能源产业链掌握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重要。目前,我国政策主要向电动倾斜,电动也因此成了主流赛道。氢能只获得了少许支持,而甲醇几乎没有政策支持。

目前,丰田、现代掌握了大部分氢能使用技术专利。国内企业只要走氢路线,很难绕过。但甲醇专利,国内企业却具备领先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氢燃料路线绕不过日韩企业

我国对氢燃料运用的主要方式也是商用,特别是城际重载货运。这是电动的短板(哪怕是换电,续航也不理想)。在该场景下,甲醇同样相对电动拥有成本和续航优势。而其生产、储运、补能的成本和安全性,则相对氢能全面胜出。甲醇潜在的对手,其实是氢能,而非电动。考虑到相对氢能的优势和技术门槛,甲醇可能后来居上,有成为第二新能源路线的潜质。

中国和日本不同,作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不应对技术路线进行押宝式选择,更适合全路径占位和试错。不能因当前甲醇处于技术储备和小规模生产阶段,就低估了其商业价值毕竟,对中长期趋势的预判错误,在电动、增程发展的初期,很多人都犯过了。

客观地讲,甲醇无须像电动那样进行长达10年数千亿元的补贴,只要稍微给点政策支持(比如货运碳积分之类),甲醇路线就可以进入主流。一旦规模铺开,商业收益就可能取得爆发式进展。届时,大家可能会觉得吉利长达19年的布局,具有超长的战略眼光。

没有政策扶持,没有人带头做的甲醇汽车,吉利开始了……

全球性潜在危机,日系请注意!奥迪再创业